词条 | 厕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厕所分类:【传统文化】 专供人大小便的建筑设施。俗称“茅房”。建房必建厕所是汉族的居住风俗,建厕地点,有的在院落一角,有的在房屋一侧,有的在房后,更有的在院外某处,现今楼房内都有厕所间。厕所内的便坑各地不同:江南多设木坐,木中间挖一空洞,洞下放便缸或粪桶接之;华北、东北一带,则多在地上挖蹲坑,便者采蹲法,便入坑内,现在楼内厕所也有坐式或蹲式供便设施,但均采用水冲,较旧时清洁方便。建厕所风俗。起源较早,记载始见《左传》。 属于民居建筑的附属建筑物。在三合院、四合院中,常设在西厢房房山下与北房之间的空间内。厕所内使用的大便器为木制便桶,上有可拿下的木盖。大便时,为了卫生需要,有草编的桶子圈垫在桶子上,讲究的人家在桶子圈上缝制布套。便后,要用炉灰或灶灰掩盖。大便桶全家共同使用,每天早晨6点左右,有专人挑着大竹筐,筐内铺苇子席挨家挨户吆喝着“磕灰!”将粪便倒入筐中,再挑至城外粪场子。因此,每天一大早,各家都将桶子拎至户外。由于每到一户就高喊一声,故民间称这项工作为“磕灰”。而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为“磕灰的”。20世纪60年代时,这种工作在晚间七八点钟时进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也被纳入国家正式的环境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同时,把旧时肩挑的方式改为用平板车拉。平板车上置8个方竹筐,每晚便可听到街头里巷的阵阵摇铃声,一听便知。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厕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城市人戏称为“一号”之地。农村人称之为“茅房”,因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并不讲究,因而古有“茅厕”之名。寺院厕所叫做“解忧室”,孙悟空称厕所为“五谷轮回之所”。厕所位于院中不显眼的地方,多数在院子的西南角上。如是二进院,里院的厕所稍为讲究,一般在西厢房辟出半间,下门上窗,主要供妇女使用。外院的厕所无顶无门,只用破砖或柴草有所遮避,上厕所时把裤带或帽子悬置在厕墙上,别人就不会贸然闯入;或者入厕时故意咳几声,如没有回应,再进厕所。农村厕所,多数是挖一坑,埋一口大瓮,瓮上搭两块石板或木板,供蹲踏使用。有的地方院里没有茅房而建在街上,称为“街茅子”,为的是多积粪尿肥田。 在一些新式院落中,专设卫生间,安装抽水马桶,粪便从下水道排出入坑,则与传统茅房不可同日而语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