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式发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式发型分类:【中国民俗】 清代男性蓄发留辫。辛亥革命后,剪辫留长发,但仍有极少数老人保留发辫。民国时期,男子以剃光头、平头为多,老年人蓄胡须。城乡中青年多蓄短发,发中分或边分,俗称“西装头”。也有蓄长发,整齐后梳。少数老年人在脑后留一块中长发向后梳,边缘剃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性多为满发,有边分、中分和自然式等式样,还有推成平头的。80年代始,中青年男性时兴长发,尤喜蓄大鬓角,留短鬓;有些追逐时尚的青年留长发盖耳、齐肩;有些梳长发于脑后,似马尾巴;有少数青年烫波浪式的头发。 女性未出嫁前梳长辫,扎红头绳。婚后,改梳发髻,形状不一,中青年妇女为圆饼形或椭圆形,老年妇女为光棕形,称“髻巴”。为固定髻巴,需用丝网、夹子和簪子。簪子插在发髻中间。20世纪30年代,女性蓄短发的渐增,俗称“耳朵毛”,又叫“齐头”。留此发者,多为从事社会活动的进步女性。女学生留齐耳覆额的短发,谓“刘海”或称之“宽毛”。此时,始有火烫吹风,城镇女性有烫发者,但人数稀少。徽州一带,成年妇女均梳头髻,其名称因状而定。主要有扁?髻(又称“握簪髻”)、高髻、螺丝髻、元宝髻、麻花簪(先打两股再盘髻)等等,以前三种形样居多。梳头髻时要抹菜油,每种发髻外面都戴发网。扁?髻,盘发成圆扁?形,髻心扎有红心绳,髻外沿横边又扎几圈绿的头绳,髻心用一根金(银、玉)制两头尖的握簪闩住,四边用翡翠、荷花簪插牢。螺丝髻,髻心稍突出,发盘成螺丝形,髻心扎一道红或绿的头绳。高髻,盘发部位稍近头顶心,要扎多道红头绳,这种发型以新娘为多。髻发一般要扎12圈红头绳,多的扎24圈,髻心要闩大握簪(俗称“扁了”)。四边用簪扎牢,后来变化的插髻的两股叉,盘好髻戴好网便开始插花。髻心插一支绿蝶珠花,髻上左右多插一支蝙蝠形珠花,髻下插珍珠拖挂(俗称“五件花”)。髻两边还要插几枝“草花”。老妇人因头发少,梳髻后还要戴一个藤蔑制的髻兜,以便插戴五件花。戴五件花打扮主要用于年节拜菩萨时,平日至多只戴草花。池州一带,女子出嫁时行加笄礼,改梳“馍馍头”,绾以红绳,饰以簪、钗、针等首饰。20世纪50年代起,妇女发髻逐渐消失,大都剪短发或梳小辫,姑娘们均以长短单、双辫为主要发型,并喜欢在辫端系一红头绳或蝴蝶结、绒线球作彩缀。80年代始,女性的发式随人的头型、脸型、服装而定,花样繁多。有长短双辫、长单辫、披肩发、马尾式等;短发式有青年式、学生式、运动式等。烫发有波浪式、卷花式、菊花式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孩出世三朝剃胎头,在头顶留一方块短发,皖南地区称“嘻嘻旦”,皖西地区称“嘻面旦”,也称“粪勺子”。也有在脑后留一撮毛的,称之为“乌龟梢”。安庆一带男孩,除留脑后一缕长发或一小辫外,头顶或两侧头发剪成桃形,至上学剃掉。滁县地区男孩12岁(有些地区是10岁)前留胎毛辫子,到了12岁(或10岁)生日这一天剪去辫子。女孩幼时留满发,五六岁时梳小辫子。此俗一直沿袭至70年代,特别是在农村。城市的男女孩子,两三岁时都长满发,女孩至四五岁梳小辫子。90年代始,城市少数富裕之家,剃下婴儿的胎毛做笔,作为终身的纪念品。 20世纪80年代起,时兴染发。中老年人白发染黑,年轻人染成淡黄、绿、红等颜色。有些追逐时髦的年轻人甚至一头多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