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饰鞋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饰鞋帽分类:【地域文化】 旧时客家男人与其他地区的男人一样,清朝时留辫子,辛亥革命后则剪去辫子成了剃光头。近代以来,理平头、分头者渐多。因为天气较热,很少戴帽。 传统的客家男人,农民多穿草鞋,或打赤脚,仅在年节喜庆时才穿布鞋,布面布底;商人则穿双鼻梁布面布底鞋;读书士人则穿镶鞋,亦为布面布底。 传统的客家妇女发式,未婚时梳一大辫子,出嫁后梳髻,盘于头顶或脑后,用黑纱线编织的髻套罩住,插上银簪别紧,以免散落。银簪长约10厘米,两头尖而大,中间较细,雕刻着精细的花纹。据说是从明末时为防倭寇侵袭作为防身利器发展而来的,后来渐渐成为妇女不可少的装饰品。客家姑娘出嫁时,母亲一定送女儿一支银簪,除作为装饰外,并叮嘱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可用银簪重刺男方尾椎骨处,即可恢复。 客家妇女的发式,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有较大的变化,除了中老年人还有少数梳髻外,大多数中青年妇女已改为剪发。现在,客家农村姑娘多为短发,城市中姑娘除了短发外,亦有披肩发及各种吹烫发式。 农村妇女常用黑布缝成30厘米见方的头巾盖头防尘,叫做“栋头帕”。有的姑娘和妇女出门则戴一种“凉帽”。凉帽是用薄竹篾或麦杆编成的斗笠。尖顶缝布,饰以花纹图案,边沿周围垂挂着10―20厘米长的黑色绸布。据说这种凉帽是客家先民初到南方时出现的。因为环境恶劣,披荆斩棘,开荒种田,谋生艰难,妇女要与男人一样劳动。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女人又不能让别的男人看见自己的面孔,于是想出在斗笠上围布的主意来。起初用布罩在斗笠上,后来缝在斗笠周围垂挂,再后来渐渐感觉不便,有的就把前面剪去,或者剪得短一些,成为现在流行的式样。年轻的姑娘尤其爱美,有的在凉帽上缝五彩的编织带。戴这种凉帽,走起路来不仅能遮阳光,垂挂随着走动的脚步飘舞,招来悠悠凉风。至今在闽西、粤东、惠阳一带的农家妇女,在外出行路时,仍喜欢戴这种凉帽,而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旧时客家妇女与全国其他地区汉族妇女最大的不同点是从来没有缠足陋习。她们与男人一样要“赤脚落田插种秧,泼粪施肥又脱秧,三月莳田挑秧把,中耕除草耘田忙”(程乡妇女歌)。虽然终年辛劳,但却保留一副天足,行走来往自由。平时打赤脚、穿草鞋。出嫁时、过年节或走娘家时才穿自己做的布面或缎面的绣花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前端略往上翘,形似小船。用五色线或丝线绣成各种鲜花或其他图案。 客家妇女因为终年劳作,生活贫困,很少戴首饰的。一般除了在头发上插银簪外,平时至多有戴银戒指的。逢年过节或走亲戚回娘家时,也有戴银项圈和银手镯的。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客家人已少有打赤脚穿草鞋的了,大多已穿着塑料凉鞋、胶鞋、运动鞋。在客家城乡里,穿皮鞋的男男女女也屡见不鲜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