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取暖纳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取暖纳凉分类:【中国民俗】 在大别山深处,无霜期短,大约200~230天。谚云:“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霜来一交雪。”这是说过了重阳要打霜。过了重阳,老人小孩早晚就要烤火了。家家户户都有烤火的火炉。火炉尺五见方,四周用砖嵌好,挖?、垫灰,上面空约5寸,把蔸子柴或杂树放在里面的一角烧着。数九寒天,老人小孩大多在火炉旁度过。墙上挂些猪肉猪灌肠之类的东西让烟熏。离火炉高约3米处,架一铁链下垂,下端是两头弯的铁钩,一端钩在铁链上,一端钩鼎罐。鼎罐既可煮饭、焖苕,还可煮猪潲。也可用吊锅煮菜吃。雨雪天,男子外出干活,女子在火炉边选种,做鞋绣花,带孩子做中、晚餐。家里来客,一般也是围炉取暖,谈天说地。每遇婚丧喜庆,客人多,烧火取暖的时候自然也多。晚上要睡觉,熄灭明火,火种用灰盖好,第二日生火,扒开盖灰就是。穷苦的山民薄衣单裳,三九天穿单裤打赤脚烤火者屡见不鲜。外出干活收工回家,天气太冷,农民拿些干柴,边烧边说:“管它有吃无吃,烧炉大火一炽。”更有穷苦人自嘲:“红苕饭,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大雪纷飞下,穷人款大话,有得几升米,管它下不下”。 殷实之家冬天取暖用火盆。这火盆由两部分组成:木架1尺6寸见方,四脚高各5寸;架托铁盆,这铁盆直径1尺4寸。山区栗炭多,一个火盆一个冬季大概要烧150~250斤炭左右,也有用火盆烧短干片柴的。 旧时能用上火缸的人家,在大山区,百十里也难找到一家。这类人家,或是大生意人或系官家。 站桶是供不会走路的孩子用的取暖用具。大人要做事,把孩子放在桶内站着,木桶中间有横板,用一陶缸装上炭煤子盖上薄灰,上面盖一有眼的薄铁片,放入桶底,孩子站在上面不冷。站桶像量器斗或戽子。孩子站的时间不能长。用站桶的人家也不到五分之一。 烘炉也是取暖用具。有泥制和木制两种,富家还有洋铁皮做的烘炉。木烘炉最普遍。姑娘出嫁,用烘炉作嫁品,做工精巧些。普通烘炉约高1尺,2尺围。从5寸处锯断留两根木柱各5寸,公榫斗母榫,手提横架。木围下,安有横梁以便放火钵儿,这烘钵儿正好嵌在烘炉内,钵底放些灰,装些木炭煤子或小炭火,上面盖点灰。数九寒天,农民打草鞋,搓绳子或干其他细活,脚踩在烘炉上。老人小孩提到户外晒太阳,在平地放牛牧羊也方便。但任何人不得提烘炉上山,怕烧山。来了客,递过烘炉暖暖手脚,也是一个礼节。山乡少年儿童可以提烘炉上学,天气太冷时,老师也提烘炉。放假无事,几个孩子在一起,瞒着大人,拿几把花生、黄豆、豌豆、玉米、瓜子,到僻静处,在烘炉里烧着吃,边烧边吃,谈天说地,不失为一件乐事! 纳凉。农人日间纳凉一在堂屋里,一在树阴下,夏天扇子不离身。油皮纸折叠扇、篾扇、草扇、蒲扇均有。夜里习惯聚众纳凉。村民吃罢饭、洗过澡,各端张凳子、捏把扇子聚集在大门口、稻场上,并烧个麦草烟把,或燃烟堆驱蚊子。瞌睡来了,男人搬张竹床,拿块木板,露天而卧。麻城村民纳凉男女不混。此习直到电扇、电视下乡方才消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