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叙事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叙事诗

分类:【中国民俗】

目前尚在四川民间流传着的史诗有:彝族的《勒俄特依》、羌族的《羌戈大战》以及举世闻名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

《勒俄特依》。“勒俄特依”系彝语音译,“勒俄”即历史,“特依”即书,“勒俄特依”即历史的书。这部创世史诗仍活在四川大小凉山彝族人民的口头上。

《勒俄特依》分《天地演化史》、《开天辟地》、《喊日月》、《创造生物》、《支格阿龙史》、《射日月》、《喊独日独月》、《雪源史》、《施尔俄特》、《洪水滔天》、《选住地》、《合侯赛变》12章。该史诗既反映了彝族先民从母亲氏族社会向父亲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也反映了彝族先民进入耕牧时期后的真实生活和愿望。

《羌戈大战》。这部英雄史诗,储存在羌族释比(巫)的记忆中,是羌族释比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是口传心授,又是靠记忆储存,各释比唱诵的内容、结构均有一些差异,在民间流传的只有散文体神话。其内容看起来像是儿童游戏,带有几分稚气。应该是属于创世史诗向英雄史诗过渡的作品。斗争双方以木石为武器,带有刀、枪、弓箭发明以前原始人类狩猎时期斗争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流传的长篇韵文故事。在旧时代,各族人民为反抗阶级压迫、保卫民族生存与发展、捍卫坚贞不渝的爱情所进行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世世代代流传在各族人民的口头文学、特别是长篇诗作中,这是一宗极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学遗产,它不仅是各族人民在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也为研究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彝族的《甘嫫阿妞》,长诗塑造了一位财帛不足动其心,威迫不足移其志的美丽彝族姑娘,这光辉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藏族的《戛让卓玛》,是一部流传在若尔盖、阿坎、松潘等县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不仅表现出两位恋人爱情的真挚,也反映出佛教“不修今生修来世”的轮回观。

另外还有羌族的《木姐珠与燃比娃》(异文《木姐珠与斗安珠》)。它是阿坝州羌族聚居区的一部优秀的民间叙事长诗,也保存在羌族释比(巫)活动的唱诵中。羌族人民把木姐珠、燃比娃(斗安珠)视为自己的祖先。民间有“木姐珠留下的规矩,我们不敢动;木姐珠留下的规矩,我们不敢改”的唱词。

在四川各民族地区还流传有大量的民间抒情长诗、如彝族的《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羌族的《丧葬词》、傈僳族的《婚姻调》等。

白族《创世纪》白族创世史诗。流传于洱源西山白族地区,当地称为“打歌”。长诗分三个部分:洪荒时代、天地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洪荒时代是讲盘古、盘生因钓走了龙王三太子,龙王怒而发大水,后盘古、盘生杀了龙王才制服了洪水。天地起源是讲盘古变天,盘生变地。他们的化身木十伟变成万物。人类起源是讲洪水后的两兄妹从金鼓里出来,观音叫两兄妹成婚,以香烟相绕、滚磨相合等方式,确认兄妹结婚天造地设。婚后生皮口袋,里面有10个儿女,从此有了人类。

劳谷劳泰白族创世史诗。亦译作《创世歌》。流传于鹤庆、剑川、丽江白族地区。长诗分为天分地现、万物出世、漫游天下、改天换地、安家立业五个部分。人类始祖劳谷劳泰被白族奉为本主,立庙永祀。每逢本主会,或婚丧、节日,当地群众都要唱这部史诗。他们说:“不会唱《创世歌》呀,不配做白族子孙。”

查姆彝族创世史诗。流传于楚雄、红河、玉溪地区。彝语音译,意为天地万物的起源。彝族把叙述天地间某一事物起源的诗篇,称为一个“查”。相传此诗共有120个查,现只搜集到11个查。经过整理的《查姆》分上下两部。上部有4章,主要叙述天地、日月、人类的起源;下部6章,主要叙述农作物、工具、医药、纸笔和人名、物名的起源。楚雄、双柏、新平一带的彝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祭祀,都要请“贝玛”(巫师)来背诵《查姆》。

勒俄特依彝族创世史诗。广泛流传在大、小凉山和楚雄彝族地区。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过程。全诗共11章。从“天地演化史”到“合侯赛变”,都可以独立成章。

梅葛彝族创世史诗。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县的彝族群众中。梅葛是一种调子的名称。史诗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4部分。史诗是用梅葛调唱的,故名。

阿细的先鸡又译作“阿细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流传于弥勒县阿细人中。史诗是用先鸡调唱的,故名。史诗分两大部分,即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最古的时候主要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男女说合成一家是描述阿细人在恋爱婚姻上的独特风习。

窝里策尼果哈尼族创世史诗。广泛流传于红河、思茅和玉溪等地的哈尼族中。窝里策尼果系哈尼语,意为古歌十二调。现在记录整理的长诗分两大部分。上部叫“烟本霍本”,意为“神的古今”;下部叫“窝本霍本”,即人间的古今。史诗有30多种异文,大都是由贝玛(祭司)保存和传唱的。

傣族《巴塔麻?嘎捧尚罗》傣族创世史诗,流传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被写入《贝叶经》(手抄本)。现翻译整理本共14章,内容包括开天辟地、天神造人、大水劫难、再造人类与万物、人类迁徙等。

纳西族《创世纪》又称《崇拜图》。纳西族创世史诗。广泛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在东巴经中也有记载。它以真、假、虚、实等概念来解释天地的形成,以气、声的演变构成了人类之初。人类始祖崇仁利恩与天女衬红褒白结婚后迁徙人间,生下了3个儿子,成了藏族、白族、纳西族的祖先。

牡帕密帕拉祜族创世史诗。流传澜沧、孟连等拉祜族地区。每逢节日或婚娶喜庆时唱。长诗说天神厄莎在造好天地之后,又种葫芦育人。葫芦里育出的第一代人叫“扎笛”(男)、“娜笛”(女)。他俩结婚后生下了各族的祖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味觉和嗜好。如拉祜族喜欢吃烤肉,佤族喜欢吃煮肉,?尼人喜欢吃烤煳了的肉,汉族喜欢把肉刮洗净之后再煮着吃。长诗通过对天神厄莎的歌颂,解释了天地万物的形成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充满了神话幻想色彩。

西岗里佤族创世史诗。流传西盟、沧源、澜沧佤族地区。“西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说“西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沧源、澜沧等地说“西岗”是葫芦,即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史诗主要是讲述人类始祖才旦利吉和路安创造天地、日月和造房、取火的过程,还叙述了氏族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木瑙斋瓦景颇族创世史诗。流传于国内景颇族地区和缅甸、泰国、印度等国的克钦人中。木瑙斋瓦,系景颇语,意为“历史古歌”。一般由最高级的斋瓦(祭司)在祭祀活动中吟唱。全诗共分为6章,主要叙述天地的形成,山川、植物、禽兽的产生以及人类的诞生繁衍过程。具有宗教、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遮帕麻与遮米麻阿昌族创世史诗。流传于德宏州的陇川、梁河阿昌族地区。长诗叙述天公遮帕麻造天,地母遮米麻造地。后两人在天地中央无量山成婚。过了9年,遮米麻生下一颗葫芦子,遮帕麻把葫芦子埋在地下,又过了9年,葫芦开花,结了个大葫芦,从葫芦里跳出9个人,变成九姓人,就是最初的人类。

独龙族《创世纪》独龙族创世史诗。流传于贡山独龙族地区。长诗分“人类的诞生”、“人与鬼的斗争”、“洪水滔天”、“祭神的由来”、“第一个娶媳妇的人”、“卡雀哇”(年节)6个部分,史诗以创世为主线,把各自独立的神话、歌谣融会在一起,曲折地反映了独龙族早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人民一直把这部史诗看做是本民族的“圣经”。它主要由纳木萨(巫师)以口头诵唱的方式保存和传播,多半在丧葬、婚礼、年节、祭祀等场合进行演唱。

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民间叙事诗。流传于路南圭山地区。长诗描写勤劳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诗玛,因拒绝嫁给恶霸热布巴拉的儿子,被抢去加以监禁和毒打。阿诗玛在黑暗势力面前坚强不屈,后来被她哥哥阿黑机智勇敢地救出。不幸又在半路上被仇家放出的洪水冲走,从此当地人常对着山谷呼唤她的名字,山谷里也总是传来她的回声。主人公阿诗玛和阿黑是作品中两个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作品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勤劳、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妈妈的女儿又称《古哀歌》。彝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长诗通过歌手独唱的形式,诉说了出嫁姑娘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描绘了旧社会中被父母逼嫁的女儿对包办婚姻的愤恨,并强烈谴责了给妇女带来终生不幸的买卖婚姻制度,长诗曲调低沉,凄楚动人。

哭嫁歌彝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楚雄彝族地区。彝族习俗:在举行婚礼前,新娘要在女伴陪同下哭嫁,即边哭边唱,故叫“哭嫁歌”。哭嫁歌有传统歌词,也有即兴创作。内容多哭诉离别之情,哭唱时新娘可以任意倾吐心中的喜悦与悲伤。哀哀陈词,一唱三叹,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逃到甜蜜的地方彝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路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长诗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抒写了一对男女青年为摆脱不如意的婚姻而相偕逃走。逃到甜蜜的地方,创造幸福生活的经历和心情。诗中充满了对于坚定的爱情和辛勤劳动的赞扬。

鸿雁传书白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洱源、剑川白族地区。长诗分上、下两篇。上篇描写一位妻子请鸿雁捎书给外出谋生、远走“夷方”的丈夫,诉说了她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抱怨以及自己孤身在家无依无靠的痛苦生活。下篇写在外吃尽苦头、备受盘剥的丈夫,接到妻子的信后,心如火燎,归心似箭,一路经过兵灾匪祸等种种折磨,终于回到家中的情景。长诗诗体属于“本子曲”,全部由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的诗段组成。用白语演唱时,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青姑娘白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剑川一带。描写一个善良、美丽的白族姑娘,因父母双亡,被迫给人做童养媳。她在婆家经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虐待,逼得走投无路,终于在正月十五跳进海尾河自尽。作品表现了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反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因为如此,白族青年男女每年元宵节,都要用纸扎成青姑娘的模拟人像,大家敲锣打鼓地把“青姑娘”迎到村中广场上,边唱边舞,表达他们对青姑娘的怀念和对自由幸福的憧憬。

青姑娘(刘青摄)

出门调白族民间叙事诗。流行于剑川、洱源、兰坪和丽江九河白族地区。叙述剑川一位木匠,为生活所迫,离别父母妻儿出外谋生的故事。长诗由“商量出门”、“依依惜别”、“南行路上”、“王家遇陷”、“柳下托书”、“逃出虎口”、“傣家留客”七个部分组成。用白语演唱,演唱时以三弦伴奏。剑川地处滇西北高原,土地瘠薄,许多农民兼做木匠,故剑川木匠很多,出外谋生的也多。“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就是白族匠人出外谋生的痛苦生活的写照。

召树屯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长诗叙述古代一王子召树屯爱上了从远方飞来的孔雀公主喃喏娜,幸福生活刚开始不久,召树屯因敌国入侵带兵出征,父王在召树屯出征后,听信了巫师摩古拉的谗言,逼走了喃喏娜,召树屯归来见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便毅然离开父母,跋山涉水,走了整整三年,终于找到了孔雀公主,与爱人团聚。长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傣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娥并与桑洛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德宏傣族地区。出身于景多昂富商家的青年桑洛,爱上了猛根地方的姑娘娥并。当他向家长禀报此事的时候,却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已经怀孕的娥并久等桑洛不回,待找到桑洛家时,又被他狠毒的母亲无情地赶出家门。娥并因过分悲痛,且因在途中流产,回家不久即气绝身亡。桑洛赶来后也自刃殉情。两人死后变成两颗星星,年年三月相会在一起。长诗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由爱情与幸福的追求,深受傣族群众喜爱。

兰嘎西贺又名《十二头魔王》。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全诗长达四万余行。民间流传着《大兰嘎》与《小兰嘎》两种手抄本。这部长诗与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主要叙述勐沓达腊塔王子召朗玛一生的英雄事迹以及召朗玛与他美丽善良的妻子?西拉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诗围绕残暴的十二头魔王与召朗玛争夺?西拉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赛弓娶妻”、“宫廷禅让”、“森林流放”、“猴国结盟”、“消灭魔王”、“夫妻团圆”等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武艺高强、除暴安良的召朗玛的英雄形象。长诗歌颂了爱情的坚贞,抨击了暴君暴政,表达了傣族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相勐傣族民间叙事诗,有《大相勐》和《小相勐》两种版本在傣族地区流传。“相勐”系傣语,译成汉语即“地之宝”。这是傣族对主人公的赞扬。长诗讲述了在古代傣族地区有101个“勐”,强大的勐荷泰与勐轧维两勐之间发生了战争。相勐离开宫廷出征,经历了种种困苦,终于打败了背信弃义、企图谋害相勐的勐荷泰王子沙瓦里,做了勐荷泰的国王,最后统一了101个勐。长诗情节较复杂,对动人的爱情故事,激烈的大象之战,都作了生动的描写。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傣族古代部落社会的生活风貌。

葫芦信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故事大概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勐遮和景真地区。勐遮国王召捧麻企图吞并景真。他的儿媳南慕罕,本是景真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即以葫芦传信,拯救了景真人民。勐遮国王大怒,杀害了南慕罕。勐遮小王子召罕拉,为了正义和爱情,也同时被父亲杀害。长诗表现了傣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强权掠夺的正义斗争精神,同时也讴歌了对爱情的忠贞。

千瓣莲花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长诗的主人公是出身贫苦的青年贡玛拉,他被残暴贪婪的国王逼着去寻找梦中出现的千瓣莲花;贡玛拉历尽千辛万苦,在帕拉西和天神叭英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千瓣莲花。原来千瓣莲花就是七个孔雀公主。由于他勇敢、真诚,获得了孔雀公主的爱情,并在她的帮助下战胜了残暴的国王,他自己也被百姓们推举为新的国王,人民也从此过上了好日子。长诗通过具有佛教色彩的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爱憎观念和理想愿望。

叶罕佐与冒弄央傣族民间叙事诗。流传德宏傣族地区。长诗通过叶罕佐与冒弄央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后娘虐待前娘儿女的罪恶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法和不自由的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一代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反抗精神。故事情节较简单,构成长诗的主要部分是男女主人公的对唱和独白。从而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古朴,颇具民族特色。

金笛苗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滇南苗族地区。全诗共11章:“夜梦”、“赠笛”、“相恋”、“拦路”、“中计”、“试刀”、“追虎”、“沉睡”、“血溅魔窟”、“苦守攻台”、“悲去喜来”。以金笛和木叶传情叙事,唱述了主人公扎董丕冉的恋人被一群魔虎抢去,扎董丕冉奋勇追杀魔虎,经过一连串勇敢机智的生死搏斗,终于杀死魔虎,救出恋人,为民除害,团圆成婚。

逃婚调傈僳族民间叙事诗。流传贡山、福贡、碧江、维西、中甸、云龙等傈僳族地区。诗中叙述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在未出生时就分别被父母指腹为婚,后来两人各自婚嫁,生活都很痛苦。一次两人相遇,互相倾诉了心事,并约定出逃。他俩跋山涉水,到处播了谷物都不生长,最后终于在大理找到了一块好地方,得以安居,并生了一男一女。这时他们思念父母,便准备了礼物回去与家人团圆。长诗不但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而且歌颂了他们善良慈爱的心灵。

重逢调傈僳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怒江与澜沧江两岸傈僳族地区。长诗叙述了在“婚以牛聘”的买卖婚姻制度下,被拆散的一对青年男女,重逢时互诉的思念、痛苦和悲愤之情。歌词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种种剥削压迫现象的揭露和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诉。长诗通篇为男女双方一唱一答的形式,歌中大多使用对称的诗句,并多取借喻的手法,风格上显得十分朴素、缠绵、细腻。

生产调傈僳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怒江、德宏州的泸水、碧江、福贡、贡山等县的傈僳族地区。是生产劳动中人们欢聚在一起时,以男女双方酬唱对答的形式,并用古歌“木瓜调”咏唱的一首长歌。主要叙述生产季节开始后,女方先找好地,然后请男的来帮忙,他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了感情。他们却遭到父母和家族的反对和阻拦。但通过不懈的斗争,终于排除阻拦,得以成亲,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长诗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傈僳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同时又巧妙地把同自然界斗争的生产过程与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过程作了双关联系,使诗歌意味深长,很富感染力。

牧羊调傈僳族民间叙事诗。流传怒江、澜沧江两岸傈僳族地区。主要描写傈僳族人民艰苦的游牧生活和壮阔的劳动场面。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怎样翻山越岭,到处寻找牧场,如何在风雨中牧羊、剪羊毛、纺羊毛、织毯等,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傈僳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岩惹惹木佤族民间叙事诗。流传西盟、沧源佤族地区。主要叙述孤儿岩惹到年岁了还没有娶媳妇,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着。一次他捕回了一条小鱼,养在水缸里。但小鱼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偷偷地为他料理家务。这条小鱼原来是龙王的女儿。一天岩惹乘其不备,捉住了龙女,向她求婚,龙女答应了。他俩结婚后,受到龙王的许多刁难,但在龙女的帮助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过着幸福生活。可是不久龙女又被王子看上并抢去。岩惹设计杀死王子,夺回了龙女,夫妻得以团圆。长诗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的愿望。

猎歌纳西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长诗反映的是纳西族古代人们的狩猎生活。它详尽地描述了狩猎的全过程,同时向人们传授劳动知识,宣扬了以奋斗求幸福、求欢乐的精神。长诗通篇皆为男女对唱的形式,属纳西族民歌“欢乐调”的一种。

伐筝纳西族民间叙事诗。是“欢乐调”的一种。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其内容是叙述伐木造筝的全过程。长诗先是叙述男女主人公齐心协力采矿、炼铁,铸造砍树的斧头。斧头铸成后他们又上山去寻找造筝用的樟树,可是他们并不认识樟树,也寻不着生长樟树的地方。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终于砍来了樟树,并请来造筝的艺人,制成了筝。随着筝的制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发展成熟。长诗以明朗、愉快而乐观的基调,既歌颂了劳动,同时也赞美了通过劳动而产生的纯真爱情。

赶马纳西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叙述世间还没有马的时候,天上的白头雕生了个蛋,经过漫长的岁月,由白头雕、老鹰、大雁等16种动物交替孵抱,始终不出。后来将蛋丢到水中,又随风浪掀到岩石上,始破壳生出小马。一对青年男女千辛万苦找到小马,将它喂大,并为它配上鞍具。男主人公出去赶马,从茶山买来茶叶,从西藏买来氆氇,从北京买来白绸,从宛重买来锦缎。最后用这些衣料做成衣裳,男女两人得以团聚。长诗通过对养马、赶马生活的细致描写,歌颂了劳动,同时也表现了男女的纯真爱情。

黑白战争纳西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纳西语叫做“东埃术埃”,意为东部落与西部落的战争。东巴经中亦有记载。主要描写纳西族古代东部落与西部落的一场复仇斗争。一个彩蛋变出了米利东主(传说为纳西族第一代祖先)和他的白地、白太阳、白月亮、白星、白山、白水等;另一个黑蛋变出了米利术主和他的黑天黑地、黑太阳、黑月亮等。米利术主想偷东地米利东主的白太阳和白月亮,结果未成,反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于是西部落向东部落发动反攻,并诱杀了东部落米利东主的儿子。米利东主依靠天神的帮助向西部落进攻,大获全胜,并从此取得了民族发展的生机,建起了和平昌盛的乐土。长诗表达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邪恶黑暗势力斗争的坚定信念。

游悲纳西族民间叙事诗。流传丽江纳西族地区。叙述了两个纳西族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他们互相爱慕,但都有不幸的遭遇。双方互相倾吐了苦衷,都感到无法生活下去,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选择了一个吉日,双方殉情而死。诗中以较大的篇幅描绘了理想的天堂“玉龙第三国”,幻想着人世间得不到的幸福,可在天堂里得到。全诗充满了悲剧气氛。

祭猎神调怒族民间叙事诗。流传碧江、福贡、贡山、兰坪怒族地区。此诗在捕获猎物后祭神时唱。歌中唱道:“猎神呵!猎神!兽神呵!兽神!我们勇敢地和你搏斗,我们胜利了!……你每次降临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长歌充满了人们对劳动、对狩猎生活的歌颂和赞美。

赶马调云南汉族民间叙事长诗,流传滇西、滇东汉族地区。过去云南马帮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工具。长诗描述一个年轻的庄稼汉,相约10个伙伴,一道赶马走“夷方”的艰苦生活。长诗从新婚夫妻话别、备装、送行开始,接着叙述10个伙伴的不同身世、性格和沿途风光,最后以归程中一死三散六归、家人团聚结束。全诗都是四句七字体,押相近的韵,韵脚要求不十分严格,以表意、易记、能唱为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