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对玉的认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对玉的认识分类:【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玉制品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产品。此外,仰韶、大汶口、龙山、崧泽、红山、马家滨、良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玉器出土。崧泽、良渚出土的玉器原料为软玉,在良渚文化中已普遍使用,数量很多。因此,目前把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人或稍前的崧泽人,作为最早将软玉从美石中区别开来的玉的部族,从而开始了我国真正玉的时代。商代,玉器的制作脱离了原始阶段,玉的种类增加。战国《荀子?法行》记载了孔子关于玉有六德的说法,把玉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道德联在一起,以玉比附人。《管子?水地》又提出九德。这六德、九德说,实质上是对玉的光泽、硬度、脆性、声音、透明度、颜色等物理性质的认识。汉代,对玉的熔点进行了试验。《淮南子?淑真训》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东汉初的《九章算术》卷七,讲了玉的比重,说“玉方一寸,重七两”。唐代对玉石的鉴别有了新方法,李?《别宝经》说:“凡石韫玉,但将石映灯看之,内有红光明如初日,便知有玉也。”我国古代所说的玉,不单纯指硬玉和软玉,而是把那些质地细腻坚实,透明或微透明,具有玻璃、脂肪或蜡状光泽,适宜琢磨的一切美石泛称为玉石。这样的玉石包括岫岩玉(辽宁)、陆川玉(广西)、百花玉(北京)、酒泉玉(甘肃)、南方玉(广东)、青田玉(浙江)、寿山玉(福建)、鸡血玉(浙江)、水玉(水晶)、赤玉(玛瑙)、碧玉(肝石)、密玉(河南)、洛翡(陕西)、蓝田玉(陕西)、莱阳玉(山东)、贵州玉、独山玉(河南)、哈密玉(新疆)、汉白玉(北京)、煤玉(炭精)、遗玉(琥珀)、绿松石、蔷薇辉石、青金石、孔雀石、虎眼石、莹石、珊瑚等,总计约30种以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