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文经学的合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文经学的合流分类:【地域文化】 (一)今、古文经学合流的趋势
今、古文经学虽然有许多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特点,但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如古、今文经学都讲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服务,只是古文经学阐发五经大义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不像今文经学那样曲意逢迎,阿世媚俗,急功近利,投机钻营,学术味浓些,多专志于学术研究。再加上古文经学学风严谨朴实等优点,为今文经学所不及。因此,随着斗争的深入,古文经学日益发展兴盛,而今文经学的弱点逐步暴露,尤其是与谶纬神学合流的一派,那些荒诞不经的东西逐步为社会厌弃,尽管它有皇权的支持和提倡,也曾出现过虚假的极度繁荣,但在斗争中逐步衰败的趋势是无可阻遏的。而古文经学则以其优点为更多的人所重视和接受。至西汉末期,今文经学家就开始向古文经学靠拢,有人兼治起古文经来。从东汉初起,古、今文经学者便开始了古、今兼治的风气。如今文经学大师丁鸿,以欧阳《尚书》成名,又从杨伦受《古文尚书》;李育为今文学大师,亦“颇涉猎古学。”(《后汉书?儒林传》)古文经学大师贾逵,既通古学,也兼五家《谷梁》之说,并为章帝撰《欧阳尚书》、大小夏侯《尚书》和《古文尚书》,论其异同;又论《齐诗》、《鲁诗》、《韩诗》与《毛诗》异同,作《周官解故》等。许慎被称为“五经无双”,著《说文解字》、《五经异议》等等。处于社会基层的芸芸学子,更是冲破了今文经学的师法家法束缚,自由投奔名师,致使经学大师门下弟子数千人。这是东汉前期古、今文经学的融合趋势,及由此带来的经学繁荣。但至东汉下半期的桓、灵之际,由于政治的腐败,“党锢之祸”的爆发,黑暗腐朽势力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迫害,两汉经学衰落下去,以至结束了。然而,从文化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两汉经学的主体――儒学思想,作为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未因两汉经学的衰亡而消灭。再者,两汉经学虽衰亡了,但作为流传数百年,曾经发生过巨大政治功能、影响至大的经学发展兴衰的过程,必须有一个总结。顺应东汉经学由两派对立斗争而趋向统一合流的趋势,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郑玄应运而生。 (二)郑玄对两汉经学的总结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先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师琢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等大儒。马融门徒400余人,郑玄3年未见马融一面。在一次讨论中,始得从马融“质诸疑义,问毕辞归。”马融喟然而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归来,客耕东莱,弟子相随者数百千人。后遭党锢之祸,便闭门隐修经学。 这时,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公羊学大师何休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维护《公羊传》,反对《左传》和《谷梁传》。郑玄则针锋相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纠正专守今文学的偏见,阐发古文学的长处,使何休见了心悦诚服,且受到启迪,赞叹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同上)由是古文学遂明,郑玄也声名大振。东汉晚期,党禁解除,但天下大乱,尽管何休、孔融、袁绍等对郑玄礼遇有加,但郑玄始终再未卷入政治斗争,潜心著述终生。 在学术上,郑玄打破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门户界限,古、今皆治且皆通;古、今融会,学识渊博。从天文、律历、算学、图谶到古代典章制度、名物训诂,无不精通。他遍注群经,不拘于门户、学派,融合吸收各家精华,注释广博、精深而简约。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杜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百余万言。《后汉书?郑玄传》的评价是:“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座,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注一出,学者皆从,故有郑氏徒党遍天下之说。清人皮锡瑞是今文经学家,对郑玄不无微词,而对郑玄的成就也是肯定的,他在《经学历史》中说: 郑君博多师,今古文道通为一,见当两家相攻击,意欲参合其学,自成一家之言,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学者苦其时家法繁杂,见郑君闳通博大,无所不包,众论翕然归之,不复言此趋彼。于是郑《易注》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郑《书注》行而欧阳、大小夏侯之《书》不行矣;郑《诗笺》行,而鲁、齐、韩之《诗》不行矣;郑《礼注》行而大小戴之《礼》不行矣;郑《论语注》行而齐、鲁《论语》不行矣。 皮锡瑞称郑玄经注为“经学小一统时代”。 (三)郑学与王学之争
兴盛于两汉的经学,随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结束和东汉王朝的覆亡,也告一段落。但是余波未息,齐鲁地区经学大家如王肃、王郎、王衍、王弼、王基、孙叔然、徐干等都是全国著名人物,而且在魏晋之际,齐鲁经学领域还曾爆发了一场纷争,即王学与郑学之争。郑学指郑玄之学,王学指王肃之学。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国经学大师,王肃学派创始人。他在经学上独树一帜,虽兼通今、古文经,但竭力维护古文经学,以坚持圣意、坚持孔子圣人思想学说的纯洁性自居。他以马融为师,且喜贾逵之学。对郑玄兼采今文学说不满。他说:“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予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孔子家语?序》)为此,他撰《圣证论》12卷,规驳郑玄数十百条;撰《尚书驳议》5卷、《毛诗义驳》8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2卷,均针对郑玄而发。对此,清人马国翰评论说:“肃必欲尽废郑学,驳之不已,复陈诸奏,何见疾之深乎!”(《玉函山房辑轶书?毛诗奏事》序)。为了立论有据,王肃抬出《孔子家语》(有人说是王肃假造),实在有点无聊。于学术发展毫无补益,于其为人也令人不齿。然而王肃为何恨郑玄之学如此呢? 说穿了,为抬高自己的地位。正如清人皮锡瑞指出的:时“郑君名重天下,肃以为必假圣训乃足以夺其席。”(《圣证论补评?自序》)为了达到这个私人目的,王肃除抬出孔子外,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如以今文攻击郑学的古文之说,又用古文攻击郑学的今文之说等等。王肃挑起的这一争端,只不过是两汉经学各学派互争高低的陋习的余绪而已,实不足取。因此,在当时就受到郑学派人物的批驳。如王基、孙叔然等就对王肃进行了斗争。 王基(? ――261),三国魏经学家,字伯舆,东莱曲城(今山东掖县)人。郑学派代表人物,曾入琅邪游学,拜郎中,擢升中书侍郎。因王肃著诸经传解,并论定朝仪,常改易郑玄学说,王基便据持郑玄之义,申述郑学思想,与王肃抗衡。著《时要论》,以切世事。另一个反对王肃的是郑学家孙炎。孙炎,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受学于郑玄之门人,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王肃集《圣证论》以讥郑玄之短,孙叔然“驳而释之”,因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及《尔雅》等注。 魏晋以降,国家分裂,南北朝对峙,天下大乱,佛、道两教乘机兴盛起来,大有与儒家争夺思想统治地位之势。经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并大大削弱。受佛、道思想影响,经学向玄学转化。其中代表人物王弼、王衍皆出于齐鲁。 王弼(226―249),三国魏经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邹县西南)人。王弼自幼聪颖,10余岁,好读《老子》,通辩能言。他把老子与孔子结合在一起,“援道入儒,以道释儒”。他对儒家经典的注疏,一反汉儒解经之支离烦琐陋习,偏重于哲理发挥。这样他完成了由经学到玄学的过渡,成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继王弼之后,西晋有玄学家王衍,为一代名士。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今临沂县北)人。初好论纵横之术,后宗述《老》、《庄》。王衍极重王弼、何晏“贵无”之论,与持“崇有”论的裴顾论战,每相攻难。衍终日清谈,唯言《老》、《庄》为事。或义理有所不安,随口更改,世称“口中雌黄”。然而王衍明悟辩智,又居显职(官至司空、司徒),后进之士,莫不仿效,称其为首。至此,经学盛世在齐鲁彻底结束,只剩下对后世的影响了。 两汉经学自齐鲁文士发端,中经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斗争,至郑玄融会各派,集其大成,斗争平息,至唐代又实现了经学的大一统。但今、古文风气影响,直至近代仍明显存在。如今文经学风影响了宋学,延及晚清。康有为治《公羊春秋》起家,托古改制,搞了一次近代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而古文经学风也一样影响深远,清代考据学或称朴学,就与汉代古文经学风一脉相承。 从整个文化发展的历史看,齐鲁文化发展演化为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体,2000余年给终没有动摇。而作为地域文化,齐鲁失去了先秦的领先地位和中心地位,齐鲁文化至此结束了。尽管2000余年来齐鲁地区在文化上有许多放光的东西,继续为祖国文化作出贡献,但也只是齐鲁文化的流风余韵。不过,齐鲁地区的风习传统根深蒂固,有些虽经历史的淘洗,也还是流传下来,影响着齐鲁人民的心理、心态、信仰、习俗和思维方式,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点,进而影响着文学艺术,也表现出齐鲁的地区风格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