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前古民俗文化遗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史前古民俗文化遗存分类:【中国民俗】 今天的河北省所辖地区,在史前传说时代属九州中的冀州,故河北省至今仍简称冀。春秋时期分属燕、晋、卫、齐诸国。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及魏、齐等国,其中燕、赵两国最有名。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今河北一带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八郡。西汉后,始划幽、冀等州。自此起,幽州、冀州开始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域。隋朝时置幽州总管府。唐朝时属河北道,河北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由此开始。宋朝时分为河北东西两路,元朝时置大都、永平、兴和、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等路,直属中书省,称“腹里”之地。明朝洪武年间,置北平等布政使司,永乐年间改北平为京师,置顺天府,各府、州直隶京师,称北直隶,河北成为畿辅之地。清朝置直隶省,中华民国初年仍称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并沿用至今。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北部而得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总面积18郾7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4位熏人口6700万。地跨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气候上属我国南温带和中温带大陆东岸,季风现象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北倚燕山山脉和坝上高原,西靠太行山脉,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地貌形态类型齐全,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均有。全省有大小河流300多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和内陆河四大水系。大部分地区距海较近或滨海,便于海洋潮湿气团入境,加之西部、北部群山起伏,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河北大地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遗存丰厚。众多考古发现表现出各个时期人们的居住、生产、饮食、衣饰、器用、医疗、信仰等各种风俗特征。 1976年和1977年,在阳原县侯家窑村梨益沟西岸断崖上及西邻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发掘两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了珍贵的人类化石,距今大约10万年。该化石还保留着原始人的特征,又有比“北京人”进步的特征,属于“北京人”的后裔。“北京人”于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他们已知道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距今约40至50万年,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后又在龙骨山顶部洞穴中发现距今1郾8万年以前的人类骨骼化石,定名为“山顶洞人”。他们按血统关系组成较固定的集团,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1976年至1978年,在武安市磁山镇东南1公里处的台地上,发掘了一处距今7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现房址两处,灰坑474个,陶器、石器、骨角器等2000件熏石磨盘、石磨棒和陶盂、陶支架(座)等成组器物45件。研究认为熏石磨盘、石磨棒为粮食加工工具,石斧、石铲等可能是修整场地工具,陶盂和陶支架(座)等是生活器皿。遗址中还发现80个窖穴(灰坑),内有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其中有粟,说明当时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出土的狗、猪、羊等家畜骨骼,是当时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佐证。在遗址中还发现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家鸡骨骼,把我国养鸡历史推移到公元前5300年左右。 在磁县、邯郸市、武安市、邢台市、石家庄市、平山县、蔚县、涿鹿县以及正定县、曲阳县等地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生活遗址和出土文物。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据传居住在今陕西省的黄帝部落东迁至今河北涿鹿县附近,炎帝部落东迁至今山东一带。蚩尤部落居住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和东海沿岸一带。炎帝部落西迁至涿鹿一带后,与黄帝部落联合起来,经过“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部落。此后,炎、黄两部落又发生冲突,经过“阪泉之战”,炎帝失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归顺黄帝后经过长期生活融合,成为我国中原地带远古居民,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基础。 由于黄帝部落力量较强大,文化较发达,这个时期人们创造出的衣服、车辆、房子、乐器、文字和历法等,都落在黄帝名下,黄帝便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原先属于不同祖先的人们,都自认是黄帝的子孙。春秋以来,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民族”。到了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称之为“中土”,而居住在这里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古人称为“中华”。随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华”遂成为中原之国的代称,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总称。“炎黄子孙”则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称谓。 另据《轩辕本记》记载:“(黄)帝周游时,元妃嫘祖死于道,令次妃姆嫫监护,因置方相,亦曰防丧。此盖其始也。俗号险道神。”从此之后,方相氏成为宫廷和丧葬仪式中驱鬼的官职。邯郸县、隆侥县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丧葬仪式中,还用开路神模型开道。 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上的方相氏(杜学德供) 1973年至1974年,在藁城市台西村东北商代遗址中,第一次发现了商代的两眼水井,底部都有圆木垒成的“井”字形井盘。这比在邯郸县涧沟村发现的原始社会晚期没井盘的水井有了很大进步。这里还出土了漆盘、漆盒等漆器残片,为薄板胎、朱红地、黑漆花。有的在雕花木胎上髹漆,使漆器表面呈现出浮雕式的美丽花纹。其纹饰图案有饕餮纹、夔纹、雷纹和蕉叶纹等;有的花纹上镶嵌有磨制成圆形或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有的贴着不足0郾1厘米厚的贴花金箔,绚丽多彩。说明在商代中期我国漆器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把原先认为薄板漆器出现在战国中期的时间提前1000多年。 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麻布残片平纹组织,原料为大麻。大麻纤维经过脱胶处理,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大麻布非常接近。可见商代的麻纺织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发现的蚕丝织物,有平纹的“纨”和纱类织物,有的像纱罗类织物,还有平纹绉丝物“垮”。这是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块垮。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和麻纺织的国家,在商代时丝织物已有很多品种。 台西村遗址还出土30多粒当今药材中的桃仁和李仁,是中国最早的医药实物,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已经用天然药材与疾病做斗争。在一座奴隶殉葬墓两侧二层台上一个腐朽的漆盒里,发现一件长20厘米、最宽处5郾4厘米的“砭镰”,是古代医疗器具―――砭石的一种。这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一种医疗用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