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母戊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司母戊鼎分类:【传统文化】 商代时期炊食器,青铜制,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件铜器。 1939年春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农田中出土,因器形太大,搬动困难,又埋入地下。据说日本人闻讯后,曾勒索强购未遂。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被掘出,由安阳县政府保存,同年10月移存至中央研究院筹备处。解放后由南京博物院接收,1959年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通高133、口径110×79、底径100×72、足高46、壁厚4厘米,重832.84公斤。器呈斗形,两立耳,直口,折沿,深腹,厚器壁,腹部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粗壮柱足,整个外观雄健浑厚,庄重大方,气势威严。 大鼎不仅器形壮观,而且花纹粗放美观。鼎耳外廓饰有虎噬人纹,中间为一人头,两则分别为虎纹,两虎头面向人头相对而饰,两虎身相对,分别饰于耳的两面,这种虎食人纹在商周时期属于动物纹类,特别在商代不少铜器上都以此作为装饰。采用人形和动物纹样一起出现的手法,这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之一。鼎耳侧缘饰有鱼纹。鼎腹四壁均为中间空白地,四周饰有花纹,鼎腹上下均饰饕餮纹,每一组饕餮由两相对夔纹组成,夔头相对,大角下弯,夔身修长,夔尾卷曲。两夔之间有一突起扉棱,作为饕餮的鼻,组成一扁平饕餮纹。鼎腹四角均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两侧各有三组兽面纹,上端为牛首纹,中间似龙纹,下端为饕餮纹。扉棱两侧花纹,分别与腹部上下纹饰,组成一长方形花纹带,形成鼎腹各壁四周花纹,呈半浮雕状,所以显得更加突出。四柱足上饰有半浮雕的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全器花纹简练,层次分明,更加衬托出大鼎的惊人气魄。 如此重大铜器的铸造,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的高度水平。大鼎的制作过程是:首先作一带范芯的鼎模,在鼎模上绘出花纹,然后进行镂刻,经阴干后,在模外粘上泥土进行翻范,将翻出的壁范、底范、耳范阴干后进行烘烤待用。下一步进行合范,将泥芯和外范分别倒置在挖好的工作坑内,中心放若干芯撑,外面糊泥加固,在上面放上浇口杯,即可进行浇注。待冷却后,取去铸型,凿掉毛翘,进行修整成器。据鼎的铸痕观察,铸造鼎身需范四块,鼎耳各两块范,鼎底一块范,鼎内四块范,每条鼎足各用三块范。铸造时,将鼎身和鼎足范拚合一起先浇注成型,然后再将鼎耳铸造上去。如此繁复的工序,是需要很多人的分工协作才能铸成的,可见三千年前的商代,青铜铸造业的规模之大。 司母戊鼎的化学成份,经测定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与《考工记?六齐》中,所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钟鼎之齐”的记载基本符合,说明商代人已掌握了青铜合金的正确配方。 类似这样的大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有出土,叫“司母辛”鼎,器形基本一致,风格相同,鼎内有“司母辛”三字铭文,与司母戊鼎铭文书法风格雷同,所以二鼎的时代应是接近的。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发掘了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属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妇好墓也属第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期,母戊应是武丁的配偶,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其母而作的礼器。 这件雄伟壮观的大鼎,代表了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精髓,驰名中外,是我国也是世界所仅见的。 1939年春,在安阳殷王陵区出土。它是当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艺术珍品。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大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据分析,可能是商王文丁为了祭祀其母亲“戊”所铸的巨形铜鼎。此鼎体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蟠绕,庄重雄伟,纹饰秀丽。经化学分析鉴定,司母戊鼎是由铜、锡、铝三种金属熔铸而成的青铜合金,说明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冶炼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