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合卺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合瓢”、“饮交杯酒”。古代汉族婚典中主要仪式之一,周代与“共牢”同时进行。《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嵊,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嵊,故云卺而嵊。”意思是新婚夫妇进洞房后,各执一瓢盛酒嗽口后少饮,象征他们合体相亲,永远同甘共苦。后世“共牢”与“合卺”分开举行。自北宋以降,“合卺”演变为饮交杯酒。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一对新人入洞房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至20世纪上半叶,饮交杯酒之俗尚流行。 古代婚礼之一。新妇迎至夫家,与丈夫“共牢而食,合卺而嵊(yìn印)”(《礼记?昏义》)。牢,牲畜;卺,葫芦瓢;嵊,用酒漱口。以一葫芦剖为两瓢,夫妇各执一瓢而饮,为“合卺而嵊”。后来合卺演变为“连瓢”或“连盏”。敦煌唐代写本《书仪》(斯1725号):“连瓢共饮,若其无瓢,以盏充之。将五色线绳长四尺有余连瓢,无瓢连盏”。后演变为饮交杯酒。又结婚亦称合卺。 亦称“交杯”、“合瓢”。古代汉族婚姻礼仪之一。《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嵊,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意谓:新郎迎新娘进洞房后,两人各执一瓢,漱口后共饮,这样,两人婚后才会相亲相爱。北宋、明、清沿袭此制,如《明史》卷五十五中:“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卺礼,如中宫仪。”《清史稿》卷八十九中:“皇太后率辅臣命妇入宫,赐后母及亲属宴,……时加酉,宫中设宴,行合卺礼。” 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古代汉族的饮酒习俗。 又称“交杯”、“合瓢”、“饮同心酒”。“卺”指半瓠,将一个瓠分割为两个瓢,新郎新娘进洞房后各拿一个,用酒漱过口以后再稍饮一点,因是夫妇二人合用一瓠,故称“合卺”,寓意新郎新娘在婚后生活中合体相亲。此俗早在周代《礼仪?昏义》中就有记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自北宋以后,演变为饮交杯酒。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然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明清两朝,仍然沿袭这一称谓。如《明史》卷五十五载:“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卺礼,如中宫仪。”《清史稿》卷八十九载:“皇太后率辅臣命妇人宫,赐后母及亲属宴,公主、福晋不兴。时加酉,宫中设宴,行合卺礼。”此俗现仍在部分地区流行。 旧时婚礼饮交杯酒。卺,即瓢。把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夫妻各执一瓢饮酒,含有同为一体,甘苦与共之意。又称 “合瓢” 。《魏书?临淮王传》 : “夫妇之始,王化所先,共食合瓢,足以成礼。”合卺仪式后代屡有变化。《南齐书?礼志上》载 “连卺以锁” ,即把两瓢用锁连接。宋王得臣《?史?风俗》: “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后以合卺和交杯作为结成夫妻的代称。 傍晚,洞房内红烛生辉,新郎新娘对坐,全福人斟酒两杯,杯坐系一红线相连,杯内各置铜钱一个,夫妇交臂饮酒,称合卺礼。饮毕,食子孙饺子,满族称子孙饽饽。饺子数按新娘年龄,每岁一对,外加天、地各一对。包法亦特,一张大皮,内包数个小饺。又食长寿面,其面条宽宽如带,饺面同煮共食,说是能长寿多子。食前,饺、面分盛两碗,遮盖,让新娘选其一,说是选面第一胎生女,反之生男。 辽宁锡伯族人结婚,合卺礼后,行“抢肘子”之礼。新郎提一半生猪肘,以红纸相包,抛向洞房之外。除新郎之父,任何人皆可参与。抢到猪肘的人,飞身上马,直奔村外,众人紧追,按约定时间,得肘子者为胜。归来,新郎将猪肘与其他礼物同赠胜利者,以示祝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