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道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道子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吴道玄”。唐朝著名画家,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画神。扎彩业、绘画雕塑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其创作题材多为佛教和道教人物画,长于壁画,先后在洛阳、长安寺庙里绘壁画三百多间,人物形态逼真。并吸收梁朝张僧繇和西域画派的晕染法,加以发展变化,另创遒劲、圆润的花菜条。所作之画,挥之即成,富有立体感,形似神似。兼工山水,自成一家,颇具新意。素有“画圣”、“画神”之善誉。野史笔记载其绘画的佚闻奇事颇多,相传他曾于大同殿壁一日画完嘉陵江三百余里山与水。画殿内五龙、鳞甲飞动,每遇大大雨,便烟雾迷?。鉴于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才能,民间绘画雕塑业的人们将其奉为神明,尊为祖师。由于扎彩讲究布置格局,美观协凋,与绘面雕塑同属艺术范畴。所以,民间扎彩业也奉吴道子为祖师。旧时北京画行分东、西、南、北、海甸五个分行,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画行集会,虔诚祭祀,焚香祷告。求其佑助行业昌盛,技艺猛进。 唐代著名画家。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身贫寒,初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改学画,师法张僧繇。曾为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后召入供奉,授内教博士等职。相传有一天,裴?舞剑、吴道子奋笔而画,张旭亦书一壁,观者皆说:“一日之中,获观三绝。”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山水画,冠绝于世。尤擅佛教和道教人物画。作宗教壁画达300余壁,后人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艺术风格是:落笔雄劲、敷粉简淡、线条富于变化。发展了线描艺术方法,有“吴带当风”称誉。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者较多,有强烈人民性。其画风对唐代及后代影响都很大。存世《送子天王图》为宋人学吴道子风格作品,其他线描石刻,也大都屡经翻摹之本或托名伪作。 唐画家。初名道子,玄宗改为道玄,时人尊称之曰吴生。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少时孤贫好学。初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来专攻绘画,曾任兖州丘尉,有机会远游四川,观赏雄奇秀丽的巴山蜀水,增长了阅历,并画了“蜀道山水”。又长期旅居洛阳(唐代东都),当时佛道正兴盛,佛寺道观的壁画皆请名家绘制,使吴道子有充分观摩学习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不久,他画名大振,蜚声两京,为玄宗皇帝所知,召入宫廷。这一时期他画子大量宫廷和寺观壁画,创作了《金桥图》、《嘉陵江山水》等作品。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从事绘画艺术极为勤奋,创作精力旺盛,曾率领弟子,在京洛一带画壁画三百余堵,以出众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使观者赞叹不已。洛阳老子庙壁画《五圣图》和皇帝庙壁画《朝元图》,都是他颇负盛名之作。吴道子囊括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形象,文献记载说他“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他继承魏晋绘画成就,发展了张僧繇的疏体,又吸收了外来绘画的营养,把前代的铁丝描,从“行笔轻细”变为具有鲜明节奏感和丰富表现力的“赦菜条”,成功地画出了高低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施笔绝纵,皆磊落有逸势”,产生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强调笔墨的功能和力度,世称“吴装”,甚至有不设色的白画,成为后世“白描”之先驱。他在绘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画菩提寺的舍利佛,观之有“转目视”的感觉,富有生命活力,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他画长安千福寺壁画时,甚至根据自己的相貌图绘菩萨,形象具有八面生动的效果,绘画技巧和状物写景达到了直抒胸臆的程度。他对壁挥毫,顷刻立就,在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里江水一日成。画大像“或自臂起,或从足先”;画建筑物“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画佛像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立笔挥扫,势若风旋”,引起聚观群众的惊叹喝采。据说北宋内府收藏吴画近百幅,多为道释,真赝混杂,靖康之变后损失严重。世传《送子天王图》(纸本,白描,无款,旧为日本部孝次郎所藏,现归大阪博物馆),卷后有南唐待诏曹仲玄题及宋李公麟书端应经语,一直被认为是吴的名作,但其画格笔坷早已引起怀疑,可能出自吴派高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