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都城的历史沿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都城的历史沿革分类:【地域文化】 吴都阖闾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在当时诸侯争霸的激烈争斗中,都城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吴都阖闾城也无例外,吴都是当时江南的第一大都市。但是,等到夫差称王时,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率军攻打吴都,吴王夫差败逃姑胥山,被逼伏剑自刎而死,吴国最终被越王勾践所灭。 越国军队围攻吴都达三年之久,最后攻破城池,“入吴国,围吴宫”,“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国语?吴语》)。阖闾城遭这次大劫之后,“城郭丘寺,殿生荆棘”,以后的160多年间,吴都阖闾城日趋荒度,虽为江南最大的繁华都市,却变得默默无闻了。 吴国从寿梦时“始称王”,开始强大,直到夫差称王时亡国,前后只有120余年的历史。吴都阖闾城为阖闾所建,到勾践率大军摧毁都城,总共50年都不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为昙花一现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吴国亡,吴都毁,那只是说明吴国的历史的终结,作为吴都为吴文化的象征,却远远没有结束,相反,在各个历史时期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越灭吴,徙都山东琅琊,北望中原,可是时间不长,就被楚国所灭。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于江东。春申君封吴之后,因吴都旧城中原吴王宫室大多荒废不堪,春申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首先在子城重建新的宫室,起先建造了前后两座大殿:“今太宋舍者,春申君所造,后壁屋以为桃夏宫。”“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室也。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户溜高丈八尺;殿屋盖地东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溜高丈二。”(《越绝书?吴地传》)太守舍是原前殿,桃夏宫为后殿,是其子假君住的宫殿。 春申君宫殿造好之后,接着又建造了东西两座大仓廪。东仓周围长达一里有余,西仓名均输。在东仓廪的东面、南面、两面又新建了附房。东面有四所附房,南面有七所附房,西面有五所附房。 另外,春申君还进行了市坊、监狱的营建工程。“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湖里。”“吴诸里大辏?荷昃??臁!薄拔庥?ィ?苋?铮?荷昃?痹臁!报《越绝书?吴地传》) 春申君还在城内外开凿河道,“大内北渎,四纵五横。”汉司马迁游苏州就曾发出了:“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的感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苏州属会稽郡,并将春申君所建造的新吴都设吴县,为会稽郡郡治。将桃夏宫作为太守府舍,“太守府大殿者,秦始皇刻石所起也。”(《越绝书?吴地传》)新建了太守府衙。又在“子城东北打急路桥之东”兴建起吴县县署。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封“刘贾为荆王,并有吴,贾筑吴市西城,名曰定错城。”荆王拥有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为荆国。定错城为荆王的宫室。“十一年,淮南王反,杀刘贾。后十年,高皇帝更封兄子濞为吴王,治广陵。”(《越绝书?吴地传》)吴王濞在他们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任侠奸人”,图谋篡位,后失败,逃到东越,被东越人所杀。 秦汉时期的吴都苏州布局,“皆仍其旧”,二八通门,水陆交错,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只是在王莽新朝末年,会稽太守许时在太守衙府内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东西十五丈七尺,南北三十丈的官池。 太守府虽多次失火,焚毁了秦时所建的太守衙,为防再烧,便在桃夏宫墙上涂以雌黄,故后称“黄堂”。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拥兵自立。孙吴乘此时独霸江东五郡,而后孙坚、孙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之际,先后消灭了临近的刘繇、菅融和刘勖等势力,统一了江南,建立了孙吴政权,苏州也就成为孙吴政权的根据地,故苏州地区的经济相应得到了繁荣。城中的子城作为历史郡治一直保存完好。 孙吴起家于苏州,苏州作为孙吴的第一都城,后徙都秣陵,改名建业(南京),再迁都鄂,改名武昌。孙吴以苏州作为都城达12年之久,又因其母吴夫人为吴人,故对苏州有特殊的感情。吴赤乌四年,吴帝孙权为报母恩建造了普济禅寺,后又在禅寺旁建造了一座13级的舍利塔,后人称为瑞光塔。 自西晋到南北朝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虽然大小战乱时有发生,千年古城苏州也屡遭到破坏,但每次战乱之后,“修茸之人若随踵而至”(《吴县志?城池》)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佛教兴盛,萧梁时代尤其,这时共修建了72座寺庙。如北寺塔、灵岩塔寺、昆山秦峰塔寺、光福寺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故有“吴中名山胜景,多立精舍”之称。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苏州出现了私家园林,最为典型的,莫建于东晋辟疆园了。园内“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南京时名士戴锸虽隐居苏州,士人为之“聚石引水,植林开洞”造园林。 进入隋代,结束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越国公杨素认为苏州无险可守,于开皇十一年在苏州城西南十多里的横山山麓另建新城,新城建成后,将州、县衙迁到新城,旧城变得冷落。又过了35年,到唐武德九年,又从新城搬回旧城,千年大城又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 唐代的苏州,不但完全恢复了“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的旧观,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城中央的子城仍为郡守衙署,刺史成及又新建了一座太守府大厅,使署衙更为奢华。子城四面城墙上均建有门楼。东面称“东楼”,南面称“谯楼”,上置官鼓,定时擂鼓报时,故又称“鼓楼”。西面为“西楼”,后更名为“观风楼”。因楼紧靠西市,故又名“望市楼”。北面叫“齐云楼”。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唐宝历元年),主持开凿山圹河,从阊门河直达虎丘山下,同时在河边筑起了七里长堤,后称“白公堤”。 《吴郡图经绩记》称苏州:“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可知当时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居民住宅大多为前街后河。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君在渔歌。”水多桥必多,这是苏州的一大景观。白居易在诗中唱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刘禹锡在诗中也说:“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夹柳条。”当时苏州城内有300多座桥确是事实,唐代苏州的桥多为木桥,故有“红栏”之称,城内桥多,城外的桥更多,据称当时苏州近郊有桥649座,其中唐元和年间建造的宝带桥闻名遐迩。相传当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了筹集造桥经费,把自己的玉带卖了。后人感恩王刺史,便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此时苏州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前朝,使苏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代时苏州为吴越王钱槿的辖地,派其子元?坐镇苏州。钱元?十分注重对城池的修复和建设,在其子文奉的帮助下,“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而趋之,唯恐不及。(《吴郡图经绩记?寺院》)父子俩在城建“金谷园”以自娱,“奇卉异木,名品千万”,文奉又建起“南园”、“东墅”等庭园。为“吴中之胜,奇卉异木,及其身见,皆成合抱。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由于钱氏父子的倡导,一时自建庭园之风大盛,苏州造园之风自此而起。 唐“安史之乱”时,北方大批百姓南迁避乱,苏州人口猛涨。到唐元和年间,苏州人口已达10万余户,社会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而迅速发展。加上官府开通河道,大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唐以后,苏州城的规模与经济繁荣,大大超过了北方。 宋时,金兵南侵,汴京遭劫,迁都南方,民众亦大量南徙。山东、河南民众入苏州者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原来就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进一步的昌盛,苏州得“地上天宫”之美誉。“苏湖熟,天下足”也出自宋代,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江南水乡在宋代成为全国的粮食基地的历史事实。 历史上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比较发达的,这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历代苏州人长期与水害作斗争,改造生产条件形成了优势。“吴中农事,专事人力”,“吴人精于农事”,古人就曾这样赞誉吴地的农业;“取别人之长”是吴地人的特点。从隋唐到宋代,北方经常发生战乱,一遇天灾人祸,北方就有大批移民南迁,吴地是这些北方移民的主要落脚地之一。北方移民到吴地后,也带来了北方的种植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也相应增强,再加上种植技术的完善,这就更加促进了吴越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苏州城的各种手工业作坊也相继出现。在宋元时代,苏州的丝织生产已成为全国中心之一了。著名的“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当时包括苏州在内的两浙路水贡缎,每年有近万匹。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描写当时苏州的景况说:“苏州是一个颇为名贵的大城”,“恃工商业为生,产丝甚饶,以织金锦及其他织物”,“其城甚大,周围有六十里,人烟稠密,至于不知其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苏州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景象。 南宋时,苏州的商业区较为集中,街坊栉次鳞比,各式各样的酒肆、茶楼、商号,饭铺、货摊,随处可见,除江南的产品外,还出售大江南北包括云贵等周边地区的商品,更有趣的是,日本的家具、南洋的玳瑁、珠玉也能见到。市场上各路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