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吹打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吹打乐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由吹管、打击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按乐器编制和演奏风格分,吹打乐又分“粗吹锣鼓”与“细吹锣鼓”,前者粗吹粗打,声势浩大,热烈雄壮,多用大锣鼓及唢呐、管、长尖等乐器,如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后者细吹细打,用竹管主吹并配以大锣鼓,或吹中辅以丝弦,如浙东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鼓中的《满庭芳》。吹打乐演奏可在室内,称“坐乐”;也可在室外,称“行乐”。吹打乐有“粗、长、刚、热”的音乐特点:粗,风格粗犷,少用细致装饰;长,篇幅长大,常奏长篇大套乐曲;刚,音响刚强,气势宏大;热,热烈火炽,人数众多。中国的吹打乐历史悠久,可推溯至汉代初年。据《乐府诗集》(卷十六)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现今的“吹打”,同“鼓吹乐”有着渊源关系。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十分广泛,在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吹打乐的流行演奏形式有:“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常州丝弦”、“桐庐文十番”、“潮州锣鼓”、“泉州笼吹”、“浙东锣鼓”、“西安鼓乐”、“晋北鼓乐”、“辽宁鼓乐”、“山东鼓吹”、“河北吹歌”等。 由吹、打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俗称锣鼓或鼓吹乐,流行的弦奏形式有十番鼓、十番锣鼓、福州十番、常州丝弦、桐庐文十番、潮州锣鼓、泉州笼吹、西安鼓乐、山东鼓吹等。在风格上分为:1、粗吹粗打,声势浩大,壮观热烈。2、细吹粗打,有时吹中辅以丝弦。吹打乐演奏时还分为“坐乐”“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演奏,行乐在室外道路行进中演奏。音乐特点是:粗,风格粗犷;长,乐曲长大;大,人数众多。较有代表性的吹打乐有:①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西安。旋律乐器有琵琶、筝、笛、笙、管及云锣等;节奏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单面鼓、高把鼓等,配以锣、钹、铙、铰、木椰子。形成了颇具新意的配器手法。分为僧、道、俗三个演奏流派,僧派热烈粗犷,道派温文典雅,俗派更多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②晋乐鼓乐:流行于山西北部的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当地称演奏鼓乐的班子为鼓房、鼓班、八音会等。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鼓、小镲、大镲、大锣、云锣等。③辽宁鼓乐:流传于辽宁地区,主要用于婚丧风俗活动。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形式。唢呐乐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有坐堂和行路两种演奏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行路是在迎亲或送丧的路中演奏。笙管乐即以双管和笙为主奏乐器,分为堂曲和牌子曲两类。前者较为长大,通常以慢板开始,逐渐加快,在火热气氛中结束;后者较为短小,以中速开始,并常结束在火热气氛之中。④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一带,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以吹管乐器为主,再辅以打击及弦乐器。它的组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弦,加一件打击乐器。一种是以唢呐为主,加一组打击乐器。演奏者用口哨、管子唢呐、海笛、学唱模仿戏曲各行的唱腔,常在迎亲、节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节日常为歌舞伴奏。河北特别是农村,几乎人人都会吹歌。⑤山东鼓吹:兴盛于山东的西、南、北部。以菏泽、济宁西部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称为西南路;以邹县、藤县的峄山为中心的称为中路;德州、惠民、聊地一带的称为北路。它的曲目共分三类:一是历代相传的古老乐曲。二是仅流行于某一区域的乐曲。三是山东鼓吹所特长的仿吹类(模仿动物的叫声)。它的主要乐器有唢呐、笛子、笙、管子、小镲、中、大锣、小锣、任锣、云锣、子、梆子、乐鼓等。乐队一般由六至八人组成。⑥浙东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吹”的部分以笛子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的部分以“五锣”和“十锣”最具特色。“五锣”的形式流传在嵊县一带,“十锣”的形式流传在宁波、奉化、舟山等地。⑦潮州锣鼓: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潮州一带。开始时为演奏弦诗乐为主的小型吹打,后吸取戏曲音乐加工发展而成。它分为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及潮州苏锣鼓等多种。其中以前者最为著名。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锣鼓结合吹管乐器的一种合奏形式,曲目有《薛刚祭坟》、《黄飞虎反朝歌》、《关公过五关》、《岳飞大战牛头山》、《六国封相》等。潮州小锣鼓是以小鼓、小钹、钦仔、大小唢呐、横笛为主体乐器的合奏形式,乐曲有《画眉跳架》。潮州苏锣鼓又名八音,流行于潮阳、揭阳、汕头、澄海一带,它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汉剧音乐,曲目多为汉剧吹奏曲牌。⑧十番锣鼓:流行于江苏的苏南地区,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节庆等场合。它分为只用打击乐器的素锣鼓,兼用管弦乐器的荤锣鼓两种,它又细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粗吹锣鼓等多种。主要曲目有:笛吹粗锣鼓《下西风》、《翠凤毛》、《万花灯》》、《大红袍》、《喜元霄》及《阴送》、《寿亭候》、《香袋》、《十八拍》、《擒锣》等。⑨十番鼓:历代曾称之为十番箫鼓、十番、十番笛等。流传于江苏的无锡、苏州、常熟等地。民间多用于喜丧节庆,道僧则用于道场、法事。根据乐曲结构特点可分为不用鼓段的小型吹打曲及用鼓段的吹打套头曲两种。著名曲目有:《醉仙戏》、《山坡羊》、《朝天子》、《小开门》、《青天歌》、《满庭芳》、《雁儿落》等。 中国音乐传统上将吹奏乐与打击乐配合起来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与北方。民间称其为锣鼓和鼓吹乐。汉代即已出现各种鼓吹乐形式。流传至今的吹打乐种类很多,如“西安鼓乐”、“浙东锣鼓”、“十番锣鼓”、“泉州笼吹”、“山东鼓吹”等。吹打乐以唢呐、管子,笙、笛、大鼓等为主要乐器,辅之以铙钹等乐器及部分弦乐器。演奏风格上分粗、细两大类。粗吹锣鼓气势磅大,热烈壮观;细吹锣鼓则较为柔婉轻灵,少用打击乐器,有时辅加一些丝弦乐器。吹打乐的传统曲目有《将军令》、《小放驴》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