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响器唤头招客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响器唤头招客来分类:【风俗文化】 响器唤头也是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广告形式。 在乡间城镇街巷,过去常常可以看到卖针线百货,或卖布的货郎,手拿拨浪鼓,这种拨浪鼓下边有一带半尺长柄的小鼓,鼓的两旁结有根短绳,其上各系一个纽扣大的重物; 小鼓上方装有一面小锣,锣架在粗铁丝上,两旁也系小木球,摇起来锣鼓齐鸣,一下子就惊动了街巷中的妇女,纷纷出门买针线或扯布。故民间俗称之为“唤娇娘”或“惊闺”。有趣的是响器唤头又因行业不同而形状、名称也各不相同。 卖香油 (即麻油) 的响器唤头,是一面直径半尺左右的圆铜片子,用铜锡合金的响铜做成,用木槌槌击其稍微隆起的圆心,发出叮叮的脆响,古时称为“厨房晓”,意为一响厨房里的人便知是卖香油的来了。现在北方农村称之为“牌子”,因为“厨房晓”的形状很像北方放大了的石碾底盘。这种底盘最小也有一米半的直径,故商谚说: “卖油的敲碾底――好大牌子”,因而才被称之为 “牌子”。 卖豆腐的响器唤头叫“梆子”。北方用木制成,长约一尺,厚二三寸,宽有半尺,从一侧凿出深槽,使之中空,敲起来作声。南方民间的梆子选用一段两头有节的竹筒制成, 敲起来声更清脆一些。过去有的地方卖肉的也有用梆子当响器唤头之俗。在北京,过去沿街窜胡同卖烧饼、油炸糖?子、麻花、马蹄烧饼、硬面饽饽等早点或午后点的小贩,也用梆子作响器唤头。他们用的梆子比较短小,在中下方装上一短小木柄,打击时,一般是左手持梆子木柄,右手以小棍敲打,发出短脆的梆子声。这种小贩肩挑两个圆箩,装上各色食品,走街串巷,每天按一定的路线和时间,上午和下午各来一次,风雨无阻,十分准时,故不少人家以这种梆子声计时。 行医卖药的过去也走街串巷,他们使用一种叫 “串铃”的响器唤头。这种串铃,用铁制成中空的圆圈,比镯子略小向外的一面,开一条狭长的缝,内装两个小铁珠,插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再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时摇动,摇起来铁球在圆圈内哗啷啷作声,随走随摇,人们听到这种响声,知道是江湖医生行医卖药来了,故民间俗称为“郎中铃”。此俗汉族民间南北一样,只是现在已不多见了。 这些响器唤头在汉族民间无论南北,也无论城乡流行都较广。在北京还有些响器唤头比较特殊,一种是卖扇子人用的扇铃,其装在买卖人臂上挎着的小木柜外侧的几排小木架上,每一排架上装上核桃大小的铜铃,大约有二三十个,行走时,铜铃发出铃声唤客来买扇子并兼修扇。另一种是卖炭人用的手摇鼓,这是一个直径约七寸,厚一寸半上下,鼓面用羊皮做成,两侧各挂一个小坠,装有一根二尺多长的木柄,手握鼓柄向下摇动,有节奏地发出“嘣、嘣、嘣”的声音,卖炭的小贩多在下午两点左右串胡同唤卖,以供居民做晚饭升火用。还有一种响器唤头叫“冰盏儿”,多为夏天卖酸梅汤、冰镇果汁,冬天卖干鲜果品和冰糖葫芦等杂食品的小贩所用。冰盏儿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成碟形碗状,其比小碟略高而形又似碗,共二只。敲打时以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大拇指及食指夹住上面一碗的边缘,以大拇指二指的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发出抑扬顿挫,有节奏的清脆的“嘀嘀、嗒嗒”声。最妙的是有的小贩把上面的铜碗向上抛一二寸高,发出的声音是“嘀嘀嘀嚓嚓、嘀嘀嘀嘀嘀,嘀嘀嚓嚓、嘀嘀嘀嚓嚓,扑”。这最后一声“扑”,是在发出最后的声响时立即用另一只手捂压上碗闷出来的,在清脆的 “嘀嘀、嗒嗒”、“嘀嘀嘀嚓嚓”声中,突然闷声闷气地“扑”一下,引起过路人的注意,竟也是招徕顾客的一招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