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代陵墓石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代陵墓石刻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蒲城、富平、三原、泾县、礼泉、乾县一带,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简称“关中唐十八陵”。其地表上的石刻群雕,展现了唐代280多年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唐代陵墓石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的和纪念性的两类。仪卫性的题材主要有华表、飞马、独角兽(天禄、獬豸、犀)、驼鸟、石马及驭手、石狮、文武侍臣等。石虎、天禄、獬豸、犀等只见于早期陵墓,天马、驼鸟则出现在盛唐以后。纪念性的题材是为某种纪念目的而特别设立的。人物为反映唐朝与友邻关系的番酋像,仅见于昭、乾、泰、崇诸陵。动物有根据唐太宗生前的6匹爱马刻制而成的昭陵六骏等。唐代陵墓石刻的初创阶段,型制不一,各陵石刻的内容、数量、陈设方式和风貌都不一样。如献陵(李渊)四门各置石虎一对,南立华表一对,石犀一对,而昭陵(太宗李世民)仅立六骏和14座番酋像,其格局与其后16陵迥异。这一时期的作品硕壮浑厚、雄健有力,体现了唐初统治者的雄大魄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的陵墓石刻已创立了固定的型制,形成了宏大的规模和新的艺术程式,并具有雄大的气势,渐趋成熟与昌盛。其代表有乾陵(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顺陵(武则天母杨氏)、定陵(中宗李显)、桥陵(睿宗李旦)、惠陵(李隆基兄让帝李宪)、和恭陵(高宗太子李弘)。中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已开始衰变,如泰陵(玄宗李隆基)、建陵(肃宗李享)、元陵(代宗李豫)、崇陵(德宗李适),石刻个体变小,艺术风格逐渐趋向平庸,但有一些作品如泰陵和建陵的飞马等,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减大唐风韵。晚唐自丰陵(顺宗李治)以下,庄陵(敬宗李湛)、端陵(武宗李炎)、靖陵(僖宗李儇)已无力因山为陵而恢复土冢,规模日渐缩小,石刻则显现出一蹶不振的衰落景象。由于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盗毁,唐时陵墓石刻作品损失相当严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乾、顺、桥、建诸陵。现除在部分陵墓设立博物馆外,少量陵墓石刻作品已移往陕西省博物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