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喇嘛教寺院的文化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喇嘛教寺院的文化特征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寺院的另一宗是喇嘛教寺院。喇嘛教,即西藏佛教,也称藏传佛教。 一般认为,佛教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617-650)正式传入西藏地区,此前西藏的主要宗教是相信万物有灵、崇拜万物的本教。佛教传入后,经过同本教的长期斗争,逐渐得到发展,佛教经典也不断地被转变为本教经典。公元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和本教得到进一步融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中高僧的音译)。从此,佛教在西藏以喇嘛教的地方形式出现,并成为藏族地区的主要宗教。与之相适应,喇嘛教寺院不仅在西藏得到大量修建,而且随着喇嘛教的外传,遍布于西北、内蒙古和内地各省区。喇嘛教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因而其本质上是佛教,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和当时宗教所控制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十一世纪中期至十五世纪初,由于西藏统治者的相互割据和争权夺利,加之喇嘛教本身发展中产生的分歧,在宗教教义和仪式上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和派别,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最大的教派格鲁派(黄教)。这些教派的寺院建筑遍布各地,如清末时在西藏有四千多所,内蒙古有一千多所,内地有几十所。代表寺院主要有建于1416年的哲蚌寺 (图五),建于1418年的色拉寺和建于1447年的扎什伦布寺。喇嘛教寺院建筑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以被称为黄教传经受法“三大寺院”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最为完整、最为典型。在形制上,整个建筑群体仿佛是个城镇,不但有殿堂、僧舍、佛塔、经幡,而且有街巷、私人宅第和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院落,由其在政治、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所决定。寺庙的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三级,即康村、扎仓和喇吉。康村即按地域划分的组织,是僧人学经之处;扎仓意为僧舍,是由僧人组成的集体,实际上也就是寺院;喇吉则为全寺院的最高管理组织。 图五 西藏拉萨哲蚌寺 喇嘛教宗教建筑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及受各种文化影响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基本风格:藏式、蒙古式和内地式。 藏式寺院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也属这种风格类型,是喇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形式。适应于高原地带河谷和丘陵地势的起伏,总体群落自由舒展,灵活多变。单个建筑物随地形而建,互相之间错落有致、逶迤绵延,连成一片。周围低矮的僧舍,烘托出了高大的经堂和佛殿,寺中又突出了佛塔。屋上成平顶,墙体以土石为主,从下向上逐渐收束,显得厚重有力。色彩主要以白色为主,间有红、黄色,与黑色的窗套,棕、黑、灰相间的饰带相配,显得肃穆庄严。整个建筑与山高水长、草低见牛羊的大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宗教的魅力与威严。 蒙古式寺院一般与藏式寺院相似,整体群落比较自由灵活。但与蒙古大草原辽阔平缓的地势相适应,主体建筑部分格局规整划一,一般都以大经堂为主体建筑,屋顶由平面转向出现坡度。与藏式寺院的厚朴典雅相对,装饰也变得华丽多姿。另外一种在整个群体上采用中国内地传统佛教寺院的形式,虽然仍保持了以大经堂为主体建筑的格局,但无论在建筑比例还是造型装饰上,都与当地传统建筑没有多大的差异。 内地式寺院除了主要殿堂还保持大经堂的建筑空间外,其余建筑全部采用了中国传统寺院建筑的形式,只不过在柱式或藻井上加入了藏式或蒙古式寺院的装饰。 在喇嘛教寺院的整个建筑中,大经堂、法坛和喇嘛塔最为重要,并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风格,成为寺院中的主体建筑,无论在建筑布局结构上,还是在政治、宗教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经堂,藏语译作都纲,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数百根柱子纵横排列,形成了回字形的空间。大经堂主要供数千名僧众集体诵经习法,所以考虑到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和采光通风的需要,顶部四周低平,中间逐渐升高,并凸出天窗,甚至中部可以上下贯通。这种建筑形式在以后逐渐成了喇嘛教寺庙建筑的主要营造法式。法坛,藏语译作曼荼罗,特点是井字形划分,十字轴线对称,本含有佛教关于宇宙构成模式的内容,后来慢慢演绎成为金刚宝座、须弥山等表现形式。喇嘛塔在造型风格上与内地佛塔完全不同,更接近于印度佛塔而又有独自的特色。外部为瓶状造型,一般为单层,绝大多数为砖石结构,外面刷成白色,偶尔也用铜壳馏金或琉璃镶砌。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