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合院的文化意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合院的文化意蕴

分类:【中国民俗】

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北京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北京人往往花大量精力,甚至一辈子的功夫予以苦心经营,因此其中深藏着北京民众的文化心理,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北京文化精神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

四合院的北房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其格局一般是一明两暗的一堂三间,其中中堂位置最显,上供祖先、神佛,下设条案,供五供、帽筒、福禄寿星像等,又下设八仙桌和太师椅,用于祭祖、议事、待客等等。中堂两边常为卧室,是主人休息的场所。这一建设形式可以看成是原始居民公房制的遗留。

四合院的传统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采取纵向、横向连接两种形式。其中以纵向为常见,于是有了二进、三进院落,体现“深”字的意蕴。二进三进之内称为“室”,因此女眷多称“内人”或“室人”。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封建皇宫实际上就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结合、多层连接的大型四合院,是封建“家天下”的象征。

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胡同里的行商小贩们只能高声叫卖,以吸引院落深处主妇们的注意,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深巷货声;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也都在四合院中体现出来,四合院之所以成为北京最普遍的居住样式,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呈现明显的区别。具体来说,内宅中位置最显赫的是正房,是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的地方;堂屋为家人起居、招待亲戚、年节祭祖之地;卧室在堂屋两侧,在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这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其特有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其宗法制度必然发展到高度完善、高度严密的程度。

四合院正房陈设

四合院内景

四合院外景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尽管基本一样,但在封建时代,其规模、样式以及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仅四合院的大门就因等级区别可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大门等形式。清代四合院大体上可分亲王、公侯、品官和百姓四个等级,大小也因地位尊卑而分单院、前后重院和多重院。亲王府规模最大,样式仿照故宫,只不过面积和规模要小得多。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有3重殿堂,用以会聚宾客,后部分3重宫室,是休息、寝卧的地方。殿堂和宫殿院落都建在宅第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东、西跨院,院内有假山、花园。公侯一级宅第有前厅、中堂、后堂各7间,大门3间,门上有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厅、堂各7间,大门为绿油兽面锡环;三、四、五品官,厅、堂各7间,大门为黑油锡环;六、七、八、九品官,厅、堂各3间,大门1间,大门为黑色,用铁环。一般平民住宅可建10所至30所房屋,但每所四合院正房不得超过3间,就是说,无论如何有钱也不得超过九品官的规格。公侯以下,屋顶不得建歇山式、重檐庑殿式,不得彩绘廊庑等,也不得绘画藻井、朱红门窗。由此可见封建等级的森严。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性格讲究温柔、含蓄,忌外露,这在北京四合院这一建筑形式中也明显反映出来。四合院是典型的封闭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习惯上还是双扉紧闭的。大家关起门来过日子,不招惹是非,隔壁人家是谁,也许住过三年五载的都不清楚。就是这一个大门,外面往往还有一座影壁或雁翅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进入大门,还有一座影壁,这是为遮挡外人的视线,以保证室内生活的秘密。绕过影壁是大大的庭院,通过垂花门进入内院和室内。室内讲求装修,有帘子、支摘窗、隔扇、风门、碧纱橱、屏风、花罩、几腿罩、炕罩、栏杆罩、圆光罩、多宝格、八角罩等等,目的都在于分隔室内空间,挡住人们的视线,这是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民族性格的最好体现。不仅仅民居,即使皇宫宫殿也要徐徐展现,紫禁城恰如一个手画卷,以前门为序幕,天安门、午门为正场,以三大殿为高潮,以景山为尾声,起承转合,决不可能一目了然,一览无余。

本质上讲,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金字塔、教堂、城堡等建筑都将人与自然完全分离。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因此四合院有大量的门和窗,窗户与窗帘既可以隔离外界,同时又可以沟通交流,这一方面是与外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以悠悠然自得的心情去欣赏,所谓“隔帘看月”,以求“进退有度”、“穷达自若”、“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是“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典型的人生观。这种观念发展到现在已变成“老死不相往来”。据社会学家们近年对北京一座高层住宅百户居民的调查,不知道邻居姓名的占72%,不知其工作单位的占68%,从不串门的占95%;经常串门的是0,了解邻居爱好的占1%,经常互助的占1%,没有交往的占93%。从这些数字中可见一斑。

邓云乡先生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他说:“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槛曲折,有露有藏……它的房子在四周,院子在中间,是封闭式的,它看不到外界,外界也看不到它。但主动权却在它,打开大门,便可走出;而不开大门,外人便不见其堂奥之美了。这似乎和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的思想有些关系。四合院之神髓,就在一个‘合’字。是独立的合,自我的合,主动的合。是与人无憾、与世无争的‘合’……”此言可谓精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