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声与平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声与平仄分类:【传统文化】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汉语的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普通话中“妈”“麻”“马”“骂”四个字,它们的声母、韵母完全一样,就是声调不同,代表四个不同的意思。这四个字的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音韵学所说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是我国古代对汉语声调的分类。汉语的声调是自古就有的,但对汉语的声调加以分析并定名为平、上、去、入四声,自南北朝齐梁之际(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始。在此之前,汉族人对自己语言中声调的差别没有认识。据《南史?陆厥传》记载,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年)。沈约等人分辨出汉语的四声并定名为平、上、去、入,只有少数人能掌握。《梁书?沈约传》记载:“约撰《四声谱》(已失传),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即梁武帝萧衍)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天子圣哲”正代表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说明当时一般人对四声尚不了解。齐梁以后,由于文学创作上的要求和沈约周?等人的影响,懂得音韵的人越来越多,按照四声编写的韵书大量涌现,四声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作诗为文,讲究声韵,以声调的低昂错综,造成文辞节律的和谐,增加了诗文的音乐美。唐代初年出现的格律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古人为使诗文的声调铿锵和谐,又把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和“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律诗要求严格的平仄交错和对立,即在同一句中平仄要交错,在出句与对句中,平仄要对立。下面举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为例: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中下有黑点的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平仄字外加圆圈的按诗律为可平可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