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方言土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川方言土语分类:【中国民俗】 在语言学中,以语义学最为复杂。特别是方言字义尤其难以理解,专家大师也未必都能全部疏通理顺,平常人更心知其义而不能通解,常讲常说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四川方言土语更是这样。 四川方言中,奇妙的词汇很多,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方言语义的大富矿。四川方言中许多语汇涵义的奇妙多出于意表。试举几例: 过场。“过场”本为舞台术语。其义为,一个或几个角色从舞台一方出场,行至另一方进场,过场角色一般无唱腔或道白,意在表示人物在行路中,偶尔也有打破程式,有一两句唱腔或道白的,但一般不关剧情宏旨。“过场”的另一义项,是剧中的零碎场面,次要场面,穿插场面,通常是让重要的场面喘口气,或为戏剧冲突蓄势,被称之为“过场戏”。在四川方言中,“过场”还有另一义项,质直而言之,则与“花样”同义。如责备人时说“你哥子过场多”,是指此人花样百出;如言某事有好多“过场”,则表明这事中变了很多戏法,这时“过场”又和耍魔术的遮眼法之类的“过门”意义相近。 来头。四川方言中的“来头”,与通常所说的“关系”同义。譬如说,你得罪了某人,向他致歉,其人常答曰“没来头”,意思是说没关系,不必介意。又如你想访问某人,询问他到他府上去是否不很方便,对方亦必答曰:“没来头。”意即你来好了,不碍事。总之,日常应对中,人皆知“来头”即“关系”。 玄。“玄”,是四川特有的常用字。对行动磨磨蹭蹭的不痛快的人,人常责以:“你好玄得!”并干脆以蜀汉先主之表字称之曰“刘玄德”。遇到某事须办,而办起来又将碍及某些有“来头”的人士,不大好下手时,智囊人物商量下来,决定将它“玄起”。这里似乎得用“悬起”方是。倘是一件事彼此踢皮球,互相推诿,致使该办的事“玄到”,则似乎和彼此“周旋”也和球之踢来踢去不断“滚旋”相近,那么其字当写成“旋”了。总而言之,在“玄”或“悬”或“旋”之间,便有许多“过场”,内中很有“来头”。 踩拐脚。这个词语出于旧时抬轿的步法,前后轿夫行进,步法必须齐一,才能顺溜,故前一轿夫除了警告抬后杠的轿夫脚下有水潭而喊“天上明晃晃”,后者会意,应为“地下水凼凼”等号子以外,经常彼此要喊“踩左”、“踩右”,如军操行进喊“一二一”的口令相同。倘前后脚步不合拍,就称之曰“踩拐脚”,引申之就是与“捣蛋”同义了。 除上述外,下面将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土语,再进一步列举介绍。 大爷―――对男性老人的尊称。 婆婆―――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老姆姆―――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幺儿(女)―――对最小子女的爱称。 当家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哥老倌―――弟对兄长的称呼。 男娃儿―――对男孩的俗称。 女娃子―――对女孩子的俗称。 箕坛子―――――――特别爱开玩笑。 摆龙门阵―――指漫无边际的闲谈。 冲壳子―――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开玩笑。 打滥仗―――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打架。 扯筋(皮)―――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 弄归一―――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做好。 光董董―――赤条条的。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 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 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 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光脑壳打伞―――无发(法)无天。 聋子的耳朵―――摆设。 皮球上放鸡蛋―――不稳。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黄连水洗头―――苦脑(恼)。 旗杆上挂灯笼―――高明。 海椒粉内放砒霜―――毒辣。 胸前挂钥匙―――开心。 吹火筒进灶孔―――光棍一条。 歪嘴吹唢呐―――一股斜(邪)气。 和尚住山洞―――无寺(事)。 木脑壳跳河―――不沉(成)。 木匠吊墨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擀面杖垫脚―――圆滑。 三月桃花―――谢了。 外公死独儿―――没舅(救)了。 吃包谷馍打哈欠―――开黄腔。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隔年历书―――过时了。 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 老虎戴佛珠―――假装善人。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筷子搭桥―――难过。 四两棉花―――莫得弹(谈)头。 矮子过河―――淹(安)了心的。 秋天的高粱―――老来红。 老翁吹号―――接不上气。 狗掀门帘―――全凭嘴巴。 狗咬乌龟―――找不到头。 猴子做事―――毛脚毛手。 瞎子盖铺盖―――东拉西扯。 没病抓药―――找苦吃。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九曲桥散步―――尽走弯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