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充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充耳chōng’ěr 系于冕的玉衡后往下垂的装饰,由丝绳和下面的丸状饰物构成,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汉毛亨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诗经·齐风·著》:“俟我于着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清王夫之《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充耳古代冠冕上向两侧垂下的塞耳饰物。一说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于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有 “黈絖塞耳,所以弇听也”,又《汉书·东方朔传》有“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颜师古注《汉书》就主此说。又有一说充耳谓之瑱,即塞耳玉。毛氏在《诗经·淇澳篇》里说明“充耳绣莹”为: “充耳谓之瑱,绣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郑玄注 《周礼·弁师》 “玉瑱玉笄”曰:“玉填塞耳者”。二说虽不同,但作为装饰物是一样的。 充耳又名“填”、“黈纩”。是冕冠上的一种装饰品。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同时有提醒戴冠者莫信谗言,洁身自重的寓意。充耳为两颗蚕豆大小的珠子,用丝绳系结在发笄之上,垂于冕冠两旁近耳处,以遮挡邪僻之言。所谓“充耳不闻”,即来源于此。充耳出现于周代,《诗经》、《左传》中都曾有过记述。天子以玉为之,诸侯臣下则以象石制成。此后各代,虽根据境遇及时势的不同,对冕冠形制多有改动,但充耳却被沿用未改,仅所用质料有所区别而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