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谛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从本性上讲都是痛苦的,这是苦谛痛苦的存在,是因为有产生这些痛苦的原因,即通常所谓的“业”与“惑”等,这就是集谛。要消除痛苦,首先必须消除痛苦产生的根源,这也是信仰佛教的目的,这是灭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所提出的所有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就是道谛。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释迦牟尼最初说教内容,包括苦、集、灭、道四方面。又名“四圣谛”、“四真谛”。“谛”意为真理。《大般涅?经》:“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迦叶,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复次,善男子,苦者现象,集者转相,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佛教认为,苦谛是对世俗世界之认识,人世间一切,本性均为“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等八苦。“集”意为“因”,集谛为招感苦果之业因,即人之欲望和行动等造成烦恼之因。欲解脱苦果,必灭招致苦果之因。灭谛即对解脱苦境,以寂灭为乐的认识。欲到达灭生死之苦的寂灭境界(涅?),必修“道”。道谛即到达寂灭境界之理论和修习方法,被称为“八正道”。即正见(具有四谛之理的见解)、正思维(思维四谛之义)、正语(不作一切非理之语)、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正命(正当合法之生活)、正精进(勤修涅?之道法)、正念(明记四谛之理)、正定(心专注于一境,静悟四谛之理)等八种理论和途径。 又称“四圣谛”、“四真谛”,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法轮”是佛教徒给它的美称。轮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喻四谛为转法轮,是形容它可以摧败一切邪知邪见。“谛”的意思即“真理”,“四谛”是释迦牟尼最早证悟并向信众宣讲的道理,是关于生死和涅?因果的理论。“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之义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互相仇恨,而又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爱别离(互相友爱,而又不得不分开)、求不得、五蕴炽盛(身心的烦恼)八种。苦的原因佛教称为“集”, “集”为“集合”之义,意谓一切苦都是因缘的集合。因缘有两类,一类即“业”,它包括人的一切思想言行。作业好比播种,以后的苦都是由先前的作业所导致,业是致苦的主因;一类即“烦恼”,它又是作业的原因。人由于认识上的愚蠢,因而引起心烦作恼,由此而致的行动便是作业。烦恼是致苦的助因。“灭谛”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也即业和烦恼的灭绝,从而进入涅?。“道谛”是灭苦的道路,也是进入涅?境界所必须遵循的方法。释迦牟尼将这些方法归结为八种: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即“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起点,以后诸多的佛教修行方法皆由此派生而出。四谛说是原始佛教的人生观,反映了当时印度的社会现实和苦难众生希望摆脱痛苦的要求,后世佛教部派许多有关人生、宇宙的阐释,都是依“四谛”起论的。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又称 “四圣谛”。谛即真理,四谛就是解释人生痛苦及其克服途径的四种真理,据说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中所获得的无上正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就是关于苦的真谛,说的是世俗世界的一切皆苦,人生在世,就有无量众苦切身,所谓 “苦海无边”,如生、老、病、死等等; 集谛,就是关于苦因的真谛,所谓集,意即推究苦因,痛苦的原因是贪、嗔、痴等,以及由此而造下的种种惑业,依业受报便有生死轮回诸苦,而所谓 “业”,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分身 (行动)、口(言语) 意 (思想) 三业; 灭谛,关于灭绝苦因从而证入涅?境界的真谛,说的是佛教的最高理想与最终目的; 道谛,关于如何解脱痛苦的真谛,道就是途径,道谛说的就是达到解脱境界的途径与方法,而这又构成了佛教的另一基本教义 “八正道” 的全部内容。四谛是佛教的总纲,所有佛教派别都围绕着对四谛的解释而展开。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人生极苦,涅?最乐。这就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甚至可以说,苦灭二字即可概括全部佛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谛”意即“实在”或“真理”。又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苦谛讲现实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种种痛苦现象,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之说,而以八苦说较普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五盛阴)苦。集谛进一步指出造成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据是“业”与“惑”。只有按照佛教理论进行修行,才能摆脱烦恼,获得精神解脱(即灭谛和道谛)。这一教义形成较早,传为佛陀悟道的核心,为佛教各派所共同承认。《分别圣谛经》中有详细的论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