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教分类:【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称呼。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于阿拉伯。七世纪中叶,由大食(唐宋人称阿拉伯)、波斯商人(时称“蕃客”)传入中国。元代以后,泛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及以之为主而形成的民族为回回,故称其所信仰之宗教为回教或回回教。中国少数民族如维吾尔、东乡、撒拉等亦信仰回教。回教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崇拜对象是真主(即造物主安拉)。礼拜为经常活动仪式,有3种:日常礼拜,每日5次;7日1次聚礼;每年2次会礼。回教徒在九月整月内皆吃斋,在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许进食。此外,禁吃猪肉、喝酒等。其宗教活动中心为“礼堂”(即礼拜寺)。 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也称“回回教门”、“回回教”。自元代以来,中国史籍多用“回回”一词泛称伊斯兰教信仰者,因此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门”、“回回教”,简称“回教”。直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使用此种称呼。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指出:“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宗教,伊斯兰也是国际通用的名称”。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现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仍沿用此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