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门

分类:【地域文化】

婚姻习俗,流行于各地。婚后新娘初次回娘家。回门时间于婚后第二、四、五、六天不同。《莱阳县志》:“四日,男妇皆至女家,男拜舅姑及其尊属,谓之回门,当日同归。亦或九日,男则先归,妇留,谓之站九”。在山东以第三天回门为普遍。《东阿县志》:“三日庙见,拜翁姑尊长,婿同妇赴女家,俗曰回门”。《平原县志》:“三日,婿偕妇诣外家谢亲,俗名回门,外家或有鞍马之赠”。其他县志均有记载。归期不尽相同,山东民间有“叫二送三”、“接三还九”之俗。后当日回门(亦称“小三天”)成为普遍。此俗至今流行。

①羌族民间婚俗。婚后第一天,新郎与其弟背上酒肉送新娘回娘家, 叫“回门”。近者当天去当天回,远者在婚后第三天或第九天回门,住上三天或九天再返回。新郎到女方家,新娘的女友要筹办酒席“逗新郎”。姑娘们用1米长的圆竹杆做筷子,搭在新郎肩上,后面坠上几个大土豆,让新郎用大筷子拈菜吃。而特备的菜都是又小又圆的硬东西,很难拈起,往往把新郎弄得很狼狈,极具喜剧、闹剧气氛。此时,会有4个姑娘出来抓住新郎四肢抬起摇摆抖动。抖得新娘心疼了,会有人出来说情,便改罚新郎唱歌、喝咂酒,新郎往往被灌醉。②纳西族传统婚俗。举行结婚仪式期间(一般为2―3天),夫妻不同床,新郎暂住楼上单间,由伴郎陪住;新娘住在主室的小床上,由伴娘陪住。第三天,由带路人陪同,新郎和新娘携带各种礼品回到新娘家。双方至亲亲友相聚于新娘家,畅叙缔结百年之好,互相认亲。③彝族婚俗。新娘过门后的次日(或是第三、五、七、九日),由送亲人或男家派人护送返回娘家,新郎则由“线木”陪伴至岳家。这种婚俗,彝语称“约拉古” (即回门)。届时,新郎要携酒肉为礼,敬送给岳父母。午后或次日,新郎和婿家人自回,新娘则留在娘家。④白族人新婚后的一种传统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第三天,带上猪肉、糖、酒、馒头、饵块等礼品,去女方家省亲。到女方家后要给女方父母行叩头礼,女婿也跟妻子称岳父母为“爹”、 “妈”。因为有“新婚十夜不空房”的习俗,回门必须当天去当天回。若女方家路程太远,交通又不方便,当日无法返回,则改为十日后回门。

仫佬族旧时婚俗中最后一项礼仪。专指新娘婚后返回娘家。仫佬族普遍有回门之俗,但方式各有差异。一般在婚礼第二天回门。有的随送亲客一起返家,男家备米担相送。米担包括二十斤米、几元钱和喜对、镜框等。有的于次日清晨回门,当晚又返回夫家,第四日再返回娘家。有的在回门时由新郎的亲姐妹陪伴同行,代表其父母兄弟向新娘家致敬谢之意,是请新嫂子早日归落夫家。当日姑嫂一同返回夫家与全家人共进晚餐,送新人入洞房,次日(结婚第三天)早上,新郎亲自陪着新娘再次回门,新郎正式拜见岳父母和舅兄嫂等。

新娘婚后,携夫君回娘家探亲,又择时小住,谓之回门,亦叫回酒、住九或站九。民间回门时间不一,有择单日的,亦有在四六日或七八日的。辽北地区,于单日行回酒礼。行前,新婚夫妻向公婆辞行。婆家必备礼物赠送亲家,礼品通常四样,送双不送单。回酒天数,亦有俗规:“三天酒,瞅一瞅;五天酒,当天来当天走;九天酒,住一宿。”违规者,俗以为不吉。回酒时,新郎与新娘要叩拜祖先。新婿到岳父母家做客,被视为“贵宾”,必厚宴招待,请尊者相陪。满族新婿“回门”,请住西炕,以示尊贵。回酒时,忌新婚夫妻同住。

新婚夫妇三天后回娘家,称“回门”。回门这天,若逢单日,即在娘家住一夜,若是逢双日,则当天返回。有些地方于结婚第七天,由娘家兄弟接回娘家住10天,再由丈夫来接回家,称“回七”;也有在婚后第九天回娘家的,回后住9天,称“耍九”。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新式婚礼渐多,基督教的教徒们到教堂举行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婚要到有关部门进行登记,领取结婚证后,城市青年一般只举行简单的仪式,农村虽保留旧时婚俗较多,但也在逐渐简化。

结婚第三天,夫妻带上糕点回娘家,娘家盛情招待,俗称“回门”或“认路”、“认路头”。有些地区结婚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由新郎家亲戚宴请新郎新娘。有些地区结婚第一、第二天,新娘不与新郎同床,由伴娘带回娘家或相伴在新郎家过夜,第三天才与新郎同床。文昌市有新娘带两棵椰子树到新郎家种植的婚俗。

疋旦家人很久前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1949年前多为父母包办,后多为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但结婚前一般要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从前,由于旦疋家人生活条件恶劣,陆居的汉族都不愿与之通婚。如今旦疋家人已搬上陆地定居,开始与其他汉族通婚。双方父母同意男女双方的婚事后,男方父母要聘请夫妻双全的妇女做媒,于大年初二带上槟榔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答应这门婚事,便用红纸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交由媒人带回男方家,再由男方家把两人的生辰八字交给“阴阳先生”合命。一旦合婚,男方家即要择定吉日,再派媒人到女方家“压命”,随后按择定的吉日举行婚礼。迎亲前四天,男方要给女方行聘礼。聘礼轻重根据男方家庭情况而定,一般为衣服十套,金戒指两只,金耳坠一对,银项链一条,银头钗两支,玉手镯一对,以及现金数百元等。送聘礼要用彩船,并请鼓乐手一路吹吹打打送到女方家,以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结婚前的夜晚,将要出嫁的姑娘要在娘家“啼夜”,即“哭嫁”。旦疋家姑娘将出嫁离家时,“啼夜”要哭得悲切,眼要哭得红肿,这样才能表示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娘家的眷恋。“啼夜”时要以旦疋家人特有的“咸水调”边哭边唱。若双亲尚且健在,要哭唱感念生育之恩。

生男儿报恩生女子无用,生坏母肚养育无功。

生男儿早晚有热水洗脸,生女子热水捧给他人。

若姑娘早年丧父亡母,由哥嫂抚养成人,除了哭唱无法报答生身父母之外,还要哭唱哥嫂的养育之恩。

我爹我娘归阴无人养,亏得我嫂抚养我姐妹成人。

今生难报生身父母恩,哥嫂养育之恩胜过亲生父母。

疋旦家人过门迎亲的时间大致是三更过后。这时,媒人在男方嫂嫂、姐姐和四位女傧相的陪同下,乘坐一只披红的小舢板,在乐队的吹吹打打中摇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头戴凤冠,身穿自己制作的五色衣裙,佩戴一副墨色眼睛,脚穿花格子新袜,在嫂嫂、姐姐的陪同下走出船舱,再由女方家的六名女傧相陪同,坐上男方家的小舢板过男方家。这时,新郎则早已等候在自家的船头。接亲的小舢板回来,他便走上前去,双手轻轻地将新娘搀扶上船。新娘接过来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此刻,祖宗神位上香烟袅袅,船舱外鞭炮鸣响,船面上置放一花盆,花盆内插上一支石榴枝,石榴枝上挂满红枣和花生。石榴象征子孙满堂,红枣意为早生贵子,花生表示多子多福。拜堂时,亲朋满座,热闹非凡。这时候新娘要向亲朋好友唱起《媳妇歌》。

做人媳妇顾人家,不学媒人家过家。

家婆话多由她说,朝夕烧香勤换茶。

拜堂仪式完毕,新郎捧茶双手敬给新娘。新娘接过热茶后,要唱《答谢歌》。

多谢新郎茶一杯,饮到杯底见青龙。

龙龙凤凤吞下肚,没钱压杯怨妹穷。

新郎则回唱:

四月送郎南风吹,送郎上船任妹分。

海上择得哥和妹,衣袖掩嘴笑在心。

这时,亲朋好友开始边喝酒行酒令,边闹新娘。为考验新娘是否孝敬老人,朋友中有人就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木炭,轮流在家翁家婆的脸上涂抹,新娘得要一遍遍地倒水,用新毛巾给老人抹脸。脸洗得次数越多,表明新娘越勤快、越孝敬老人,新郎家人脸上就越光彩。

婚礼后3天或7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族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在娘家住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婆家,或由新郎亲自来接新娘回家。

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如从婚姻观上来讲,回族主张凡穆斯林都要结婚,反对独身;主张婚姻自主,求婚时须有两个成年人听见才有效;男方给女方馈赠聘礼是男方须履行的义务,而不是婚姻的有效条件;聘金数额量力而行,没有规定等。这些习俗对提高回族群众的道德修养、稳定社会秩序、保持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关于家庭关系的思想对回族的婚姻习俗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如伊斯兰教要求妻子服从丈夫,离婚的主动权也掌握在丈夫手中,恢复夫妻关系也以丈夫回心转意为准,等等。

就是新郎、新娘同去女家,或是由女家接回新娘住几天。山东各地的回门日期多有不同。曲阜、泰安一带新娘拜天地后当日回到娘家,接着又回归婆家,路远者在附近亲友家暂坐一会即返,谓之“小三天”;第二天又由女家派车马将新婚夫妇接回家中,谓之“大三天”,新郎称“回房认亲”,新娘称“叫三日”。成亲后第三天回门的地区最多。商河、邹平等地,结婚后第三日早晨,新婚夫妇同归娘家,日未出即行,称为“躲瞌睡”。回家之后再行庙见之礼。招远、栖霞是第三天早晨新婚夫妇到女家行谢亲礼,称之“回门”,女家会同女眷亲族将两人送归,男家设宴款待,这叫“三日喜酒”,带有认亲的性质。新娘要拜见公婆和亲族,还要向长者赠送鞋、枕等物品。成武、菏泽是由女家在第三日用鼓乐将女婿请到女家,女家亲友以盒酒相贺,这叫“会亲”。至晚上将女婿送回,男家也要设宴款待。在婚后第六天、第九天回门的也为数不少。回门往返的时间,有的在当天,有的要住几天。在临淄,新娘在娘家住的日子不能超过此前在男家的天数。德州是在婚后三日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接回,住九天,称为“住单九”。莱阳是第三天女家来男家为新娘开箱,第四天新婚夫妇回门,有的是当日同归,有的是新郎先归留新娘住,称“站九”。乐陵是新婚夫妇在第九天到女家住四天,谓之“住九”。此外,亦有满一月回门的,称为“叫对月”、“住满月”。回门之后,双方即按正常亲戚走动。婚礼至此全部结束。

回门,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礼仪,是新郎和新娘到新娘娘家叩拜的一种活动,古今差异很大。旧时,回门的时间不固定,根据婚后的时间计算,称为“回四”、“回六”、“回八”、“回九”等。最初的回门时间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新婚初夜情况而定。如新娘与新郎未发生性关系,则不能回门,有“毛女不许还家”之说,回门对娘家不利。

回门的前一天,娘家要送一份礼接姑娘,以新娘嫂子的名义为新娘下一道请帖,老丈人亦要为新姑爷下第一道请帖。

回门时,一般在早晨由新娘的娘家派人和车、轿等先将新娘接回。上车、轿前,新娘要向公婆叩拜辞行,新郎暂不同往。这一天,规定新娘和新郎不许在娘家碰面,既不能同去,也不能同归。新郎去的时间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而且要在接到新娘家的三道请帖之后方可动身。请帖又俗称“行帖”,其第一道写“谨詹某日,洁治春觞,恭迎鸳驾”;第二道写“谨詹本日,洁治春觞,恭迓文轩”;第三道写“恭请速光”。这三道帖都是以岳父的名义,自称“侍生某人拜订”。通常在回门前一天送第一道帖,回门当天早晨送第二道帖,下午送第三道帖。新女婿当收到第三道行帖时才开始携带礼物动身,俗语有“速帖来到,姑爷上轿”,这其中的缘故极富有人情味。因为回门是新娘婚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必然与家里的父母、兄妹、亲友有许多体己话要说,彼此间都要互相询问分别几日后的情况,特别要询问在婆家的感受。新郎不在跟前,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尽情享受与家人团聚的乐趣,而且逗留的时间可以长一些。但是,为了不让新郎家挑礼,新娘家必须要给新郎下三道行帖,以示恭敬。实质上,只有第三道帖才是告诉女婿,新娘已要返回,你可以动身前往了。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形式,所以新郎对此十分理解,因那时回一次娘家很不容易,正如俗语所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因此新郎要等第三道帖下后才慢慢动身,的确是为了照顾新娘思念家人的情绪,并非拖怠。而新娘娘家在下帖时一般不写时间,也是为不使新女婿因迟到而负愧受责。

新娘要在下午三四点钟离开娘家,娘家兄弟一般用轿、车将其送回婆家,绝不允许在日落以后回家,依迷信说法,日落后到家会使婆婆瞎眼。

新郎来到新娘家后,一切由娘家雇请的茶房负责接递拜帖及安排指点,完成各种礼仪。新娘家从大门起,每道门都有两个平辈人作揖相迎。到客厅后,又有四位穿官服有功名的陪客相迎,让座献茶。接着,请姑爷入内宅。内宅正室堂屋挂一幅“家堂”,上书本家族历代祖先、考妣的名讳和门代。新姑爷向家堂叩拜后便要拜见岳父、岳母和其他亲眷。然后,回客厅饮宴。入屋时,岳父亲自安座敬酒。新姑爷自然要谦让一番,把椅子摆偏些,以示不敢贸然正坐。岳父小坐一会儿,客气几句便退出,由陪客作陪。陪客除上述功名人士外,还有新娘的兄弟、姐夫等陪同,招待酒饭。

这桌酒席十分丰盛,虽有酒,新姑爷也不能饮,怕被灌醉,给新娘丢面子。此外,每样菜也只吃一口,米饭亦不得回碗再添,就连汤也只喝一口即起席,以显示自己的儒雅风度。然后,由茶房负责漱口擦脸。这时,岳父、岳母二请新姑爷进内宅,新姑爷致谢叩拜后便起身告辞。岳父母要对随从仆人及茶房等开赏,新姑爷也要给晚辈见面礼。

后来,回门习俗逐渐演化成新娘、新郎不同去,可同归以及同去同归的“会姑爷”形式。不同去可同归仍讲求旧礼,虽然两人都已在新娘娘家,但不得见面。走时,新娘早于新郎一二十分钟,两人乘坐的轿子在途中亦不得相遇,但必须同时到达新郎家。因此,两班轿夫必须商量妥当路线,计算好相遇到达的时间;同去同归则无严格的礼仪要求,此时主要是女家中午备酒宴,邀集老少几辈姑爷与新姑爷会见,名曰“会姑爷”。此时,是各位姑爷家世、修饰、品貌的展示。因此,各辈姑奶奶极为重视,希望她们的丈夫能在人前出众。新婚夫妇午宴后稍事休息即归。回门结束,整个婚礼亦就结束,夫妻便开始他们的正常家庭生活。此外,婚后的3个月中,娘家还可以接回新娘小住3次,俗称“归宁”。第一个月住10天;第二个月住9天;第三个月住8天。有“先十后九,不挣自有;先九后八,不挣自发”之说。归宁的前一天,娘家要派人送4包礼物给婆家,以允许女儿回娘家。次日,便派车、轿去接。回婆家时,必须严格遵守在日落前到家(此举与回门时同义),而且必须在娘家吃饱,不准回来后再吃婆家的晚饭。再以后,媳妇若要回娘家,须随婆家和娘家的意愿,商量进行。

现今回门讲究新婚夫妇结伴而去,结伴而归,没有太多的禁忌,一般到吃完晚饭后才回家。

新郎新娘一同到女家,叫“回门”、“双回门”,也有的叫“回花”、“请女婿”。有的地方如交城一带,女家以回门为办喜事的正日子,有钱的还雇佣乐队吹打,热闹非凡,有如男家迎娶。新女婿或由伴郎相陪,或由其叔叔相护,与女家亲友会见。因此回门又叫“会亲”。回门的日子多数在成婚后的第二天,有的在第三天,或第六、七、九、十以至第十二天的。平遥一带是在第八天或第九天,叫“认亲”,本地俗话说:“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闻喜、翼城一带是第十天,叫“出十”或“唤十日”。浮山一带是第十二天,叫“出十二”。

回门对于新郎来说,有如亲迎新娘那样,也是一件愉快却很不轻松之事。新女婿在女方亲友面前,被品头论足不说,女方的弟妹们还要别出心裁地考验戏耍一番。在寿阳一带有“障亲”习俗,新女婿上门来,新娘的弟妹却把门关上,予以阻挡,给了喜钱才给开门。有的糊扎一个枷枷,用高粱秸秆扎绑,再糊上红绿彩纸,暗置于大门框上,单等新郎一推门,枷枷便从上跌落套在新郎脖子上。更有甚者,在门上暗藏的是牲口用的套缨子。新女婿被套住,显得十分尴尬,但又不能生气,要给些喜钱才能解脱。在吃早饭时,新女婿的饺子是由新娘的嫂子和妹子特别包制的,个儿小不说,所包馅儿奇特,有辣椒角的、黑酱块的、碱面块的、料豆子的、草圪节的,当然多数是肉菜馅的。新女婿若咬破奇特馅儿的饺子,不可能下咽,而且还得赔偿“草料钱”(即付喜钱)。新女婿的鞋、袜、外衣,也被娃娃们乘机脱去藏了起来,这些都得给赎钱才能讨回。待回家时,自行车的铃铛没有了,气门嘴不见了,都要付喜钱才能找着。总之,娶新媳妇那天主要是闹哄新娘,回门这天主要是闹哄新女婿。越红火热闹,越显喜气盈门。

汉族回门一般是婚后四日或六日,当天返回,不多久,新媳妇再回一次,在娘家住5~7天,称为“坐洞月”。一月后娘家人派人请新娘再回娘家,时间可达一二十天。

藏族新娘有在婚礼后即留住婆家的; 有的则在婚礼后与宾客同回娘家,改日再来到婆家,又在小范围内举行一次正式认公婆的仪式,而后住在婆家;还有第三次送来后才住婆家的。而新郎一般第一次就和新娘、宾客同去岳父家回拜,并携礼拜见女方的其他家族、亲戚,即回门、认亲。

回族在新婚第四天(有的在第三天),由新郎、新娘及新郎的母亲、姑姑、嫂嫂、姐姐等,一起回拜新娘的父母及亲友。娘家设宴款待。一般新娘当日往返,也有的地方新娘在娘家住一二日后返回。

土族新娘回门的时间一般在婚礼的第四天。这天新娘和新郎在两位“送亲娘”的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早晨由新娘的哥哥来新郎家接妹妹回家。娘家用茶饭招待两位新人及“送亲娘”后,新娘家族中的叔伯及兄弟各家轮流邀请新婚夫妇去吃“请到”,实际是在娘家认亲。新人要向娘家长辈行磕头礼,长辈则向新人赠送礼物。

撒拉族新娘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回门,新郎家除婆母外所有的女眷须携带油香,陪新郎新娘到娘家,依次到娘家的“阿格乃”和“孔木散”家中认亲,各家热情款待。

蒙古族婚礼后第三日新娘征得公公同意,勒好腰带,把挂在毡包内的帐幕揭下,与新郎一起回娘家拜谒自己的父母和亲友。返回时,新娘从娘家将自己应得的一份牲畜赶到婆家,与新郎家的牲畜合成一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