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因材施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因材施教分类:【传统文化】 儒家教育原则之一。孔子在教学中经常分析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其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此,宋代儒家程颐总结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曾“学儒者之业”的墨翟也极其推崇这一原则,他更进一步解释说:“大匠不可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埴以为器,刳木而为艏,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后来他甚至还提出因时施教的主张。至今因材施教仍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 孔子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程颐、朱熹曾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即从此而来。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善于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他注意随时了解学生,善于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同一问题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回答。他还针对受教育者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在教学中他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孟子、朱熹等人对此都做出过贡献。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