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和甘肃的另外一些县亦有散居者。现有19万多人(1990年)。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先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了独立民族。(详见“吐谷浑”条)。自公元初至元朝统一中国,“吐谷浑”一名在世籍中并不鲜见。元代汉文史籍中,始把“吐浑”记为“土人”。其族源与蒙古族最为密切,所以民族自称中过去曾有“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等。元、明时已留驻或迁徙到今西宁、互助一带。早期从事畜牧业,主要养羊,今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民间文艺以唱“花儿”民歌影响最大。妇女的刺绣女红独具艺术风采。 ①自称各地不一,有“蒙古尔”、“蒙古尔孔” (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户家”等。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藏族称其为“霍尔”。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永登、卓尼等地。159, 426人(1982年)。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由古代“吐谷浑”后裔,吸收了藏、汉、蒙古等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一说由元朝一支蒙古军与当地吐谷浑人在长期相处中, 逐渐发展而形成。或说源于阴山“白鞑靼”等。明初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辖。明末由西藏达赖喇嘛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沿袭之。1930年于其地置县。明末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进攻大通。清道光年间民和三川一带曾爆发规模较大的抗粮运动。近代多次反抗帝国主义分子的侵略及国民党政府的暴政。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土族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信喇嘛教,大多属格鲁派, 少数属宁玛派, 但仍保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在民和一带有信道教的。早期以畜牧业为主,明以后逐渐从事农耕。擅长歌舞,“土族花儿”、“安昭”、“宴席曲”等民间文学丰富优美。男女上衣都装饰绣花高领,花纹精巧,别具民族特色。妇女讲究头饰。保持传统火葬习俗。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教封建特权, 建立一个自治县。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发展迅速,基本改变旧时代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②“迷撒巴”的他称。详“迷撒巴”(834页)。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 的人和妇女进入。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忌讳用裂缝的 碗给客人倒茶水。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 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乌兰等县,乐都县、祁连县、西宁市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1990年统计,有人口19.6万余人。土族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或克尔编。解放前,青海的汉、回民族称之为土人、土民。解放后,国家进行民族识别的工作,确定民族成分时,定名为土族。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与同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裕固语、保安语、东乡语、康扬回族语有明显的语音对应规律,有共同的基本词汇,有共同的语法范畴和同一来源的语法形式。其语言内部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土族虽有独立的民族语言,但历史上没有过文字。197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土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民族文字。新创文字现正在试教推广之中。关于土族的历史, 目前尚在讨论之中。经考证,现今的土族是由先来后到的蒙古人为主干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中包括:1.宋金时通过党项西夏来到河湟流域的鞑靼(梅古悉、汪古、克烈)人;2.有由甘州直投青唐?厮?辖地的回纥种人;3.有元代皇子奥鲁赤、驸马昌吉及速来蛮的后裔;4.有永昌王阔端的大臣及其子孙们;5.有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勒图3千人的后裔们;6.有元末脱欢的后裔及忽必烈征大理归来留在永登的蒙古人;7.还有元将南木忽里的屯田军;8.有安定王卜烟帖木儿散亡而徙居沙塘川东 (今土族聚居区) 的蒙古人; 9.还有汉、回、藏等民族的加入, 然为数很少。土族主要从事农业, 兼事少量畜牧业。其原始宗教是“孛” (bo, 即萨满教), 后改信佛教 (喇嘛教)。 土族男方家相中某家姑娘后携带蒸好的花卷或两个锅盔、两瓶酒,并且在瓶颈处拴一条白色哈达或一束白羊毛前去说亲。女方家若同意则当场开瓶喝酒,然后在空瓶中装上粮食由媒人带回,示意许婚;若不同意则退还礼品。女方同意后,当天择定亲吉日,随后男家主人要与媒人携礼前往女方家中定亲。礼物一般有以红布包裹的两瓶酒、16个一副的花卷、一方手巾、一个针扎、一双鞋,有的还要带一些布匹,进一步确认两家子女的婚姻关系,而女方家则以蓝布包裹两瓶酒回赠。互赠的酒各自要让族内人品饮,请族人也承认这门亲事。土族称之为“浪胡?尤加嘎”,意为互赠酒瓶。此后,两家再同商吉日,喝媒酒,讲彩礼,并择吉日送礼。 土族“添箱”时要在庭院中开箱摆嫁妆及礼品,让众人赏评,这时新娘要在姑嫂姐妹陪同下唱《哭嫁歌》。举行抬针线仪式时,由主事人或一名长者手擎酒杯向众人唱嫁妆名称及数量,而后以男方辈分为序逐一敬酒抬礼。例如,赠祖父一条白毡、祖母一件长衫、公婆枕鞋、兄嫂哈达等等。受礼后,受礼之人在装箱时掷响钱(将麻钱、硬币等掷入箱内发出声响,也称“箱钱”)或核桃、枣子(即箱礼)。添箱之日,男方托媒人送“麻泽”(羊肉或猪肉若干斤、酥油若干斤)给女方家,供女方招待宾客。 土族在“添箱”之日,男方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者)带上迎亲礼(酒、羊胸部肉、馍馍等)和给新娘的上马服饰(红包头、红头绳、礼帽、银耳坠、上马袍、上马裙、上马鞋、木梳等),并赶一只“央立”(白母羊:象征纯洁、财富,有为新娘赎身之意),备一匹新娘专乘的好马及驮嫁妆的一头驴,陪同新郎去迎亲。由此婚礼仪式开始。女家的阿姑们等候在大门口,等纳什金一到,花枝招展的阿姑们群蝶飞舞似的携手歌舞迎上前去,先把羊腔肉抢到手,一边唱《拉隆罗歌》,一边手舞足蹈。为首的两名阿姑摆动手中的羊腔肉,边退边阻止纳什金前进,徐徐退回到大门口,立即闪进门去。这时,专迎纳什金的几位男人上前作揖行礼、问候,接住他们的马、驴、羊,亲热地接过所有礼物拿进家去,把新郎及早迎进家。但当纳什金要进门时,门已紧闭,一部分阿姑事先在屋顶预备好了几桶水,严阵以待。迎亲纳什金一走近大门口,阿姑们便从屋顶不停地向纳什金身上泼洒净水,虽左闪右躲也免不了被泼一身水;另一部分阿姑顶住门,从门道里放声唱起《唐德尔格玛》,纳什金忍着性子还要隔门对歌。阿姑们唱: 从男家出发时,主人给了什么礼? 越过山岭垭豁时,用什么祭了拉什则神? 途经山涧沟谷时,用什么祭了寺院庙堂? 路过平滩‘堆本’(刻经石堆)时,用什么祭了堆本神碉? 到了我家看大门,我家大门用啥做? 纳什金只有一一答对: 从男家出发时,主人给我许多礼,一只‘央立’拉来了…… 越过山岭祭拉什则,大刀长矛是祭物…… 到了贵戚贵府门,贵重木料做的门…… 待圆满回答了问歌,方启门请纳什金进去。进去之后,纳什金把带的礼物及给新娘的上马衣饰一一数点给职事和阿姑们。她们在验收中特别注意“红尔美”裙的褶数和梳齿(绝不允许单数),若稍有疏忽,则视为莫大的不吉利。尔后请纳什金上炕,待之以酒菜茶饭。但还没有吃几口饭菜,拥集窗前的阿姑便以挑衅性言语质问。此时,纳什金必须十分沉着,措辞得当,唱和应答敏捷,才会使气氛逐渐缓和下来。此时娶亲马匹鞍具等全被阿姑们抢去藏匿。接着拥集在窗前的阿姑唱起《纳什金斯果》之歌,即《你们拿来什么礼》、《尖加玛什则》、《从哪里来的人》等歌曲。 歌曲唱罢就逼纳什金领唱领舞,若纳什金不在行,便请善歌舞者代之,但必须随其后伴舞。众多妇女跟随纳什金的领唱合唱其衬词。衬词即是曲调名,如《安昭索罗罗》、《拉热拉莫》、《昭因昭》等。歌者用什么曲词,合者就以其曲的衬词和之。一般把这种场合跳的舞称为“安昭舞”。在跳欢乐的安昭舞时,全村男女老少多来观看或同舞,特别是青年妇女。整个场面气氛异常热烈活泼,直玩到深夜为止。这时,职事才请纳什金至下榻处,赴“都列伊嘎”宴,饮酒唱歌。 翌晨,纳什金首先寻找整理乘骑鞍具、马嚼子、哨铃等,因为阿姑们早已把那些东西藏起来了。纳什金必须请职事给阿姑们说情,求她们拿出藏匿的东西,别误了新娘起程的时辰。凡提供线索和拿出所藏东西者,都赠针线、小费酬谢,或敬酒致谢。 吉期的早晨,要举行“苏瓦日”、“罗目托日”、“阿扬道达”等一系列启程仪式。新娘出大门,由一位长辈亲戚抱上马。举行“夫热道达”,即“叫吉祥”、“留吉祥”仪式。这一仪式一方面祝愿女儿出嫁后万事如意;另一方面希望女儿不要带走娘家的吉祥、富贵和财气。于是,请来“扬达尔”神箭(保护神,各家皆有,约30厘米长的木箭,上系一条哈达和白羊毛),由新娘父亲或伯父擎在手,在女儿头上挥舞,同时呼唤女儿名字,呼唤着留下“阿扬”(吉祥)、“夫热”(种子),等女儿应声后父亲立即跑回堂屋祈祷,又跑到女儿跟前,头上绕扬达尔,口喊“留阿扬”,叫女儿的名字,如此反复三次。新娘乘着马也随着回头三次,表示留下了吉祥,并有留恋和惜别之意。在叫“阿扬”、留“夫热”的过程中,纳什金使出全身力气又唱《依姐――夫热道达》歌: 依姐――阿依姐――,脚踩上黄金镫,跨上了檀木鞍。 粉红色头上叫夫热,包头褶缝里留阿扬…… 武装马队排齐了,阿姑起程时刻到了。 最后,退出巷口,又唱安昭舞歌曲《谢玛罗》:“前山后山坐吉祥呀,阿姑出嫁莫留恋……”替新娘向祖父母、父母、兄嫂、邻里乡亲等致告别礼。以极其深沉、哀伤的曲调唱出依依不舍、难分难别之情,使众人伤感难以自制。纳什金和新娘,以及新娘的舅父、哥哥等一同向男家进发,其他人稍后出发。 新娘上马后,在迎亲路上,还要举行“图斯乎”仪式。图斯乎,土族语意为迎宾酒。敬迎宾酒在婚礼中尤为重要,且名目繁多。如“红仁其”(喜客)送新娘到婆家的一路上,沿途各村凡新娘家的阿姑、姑夫和外甥等至亲,都要提酒致贺,喜客饮酒后,回赠几寸叫“散苏”的红布条,以表谢意和祝愿万事如意。喜客在回归途中,仍受到迎宾酒的礼遇,此次回赠一块猪肉,表示至亲们赴宴安然无恙。这两次敬的叫“阿姑图斯乎”。一般敬“阿姑图斯乎”的范围视婚礼规模而定,若喜客中有全村各家的代表(系大操大办的婚礼),则所有与该村有关的阿姑外甥都得敬“图斯乎”。 喜客走到距男方家一箭射程之地时,男方也要派两名代表,执壶举杯前往祝“图斯乎”酒。届时宾主互相抢夺帽子等物,以备席间戏谑取乐,此谓“斯木?图斯乎”。喜客走到离家门不远处时,男方又派专人敬第二次“图斯乎”,同时牵羊表示热烈欢迎,此谓“合尼?图斯乎”,系土族礼俗中最为庄重的礼节,也是最高的礼遇。喜客到达男方家大门口时,东家执事迎上前去代表主人热情问候,并再次敬“图斯乎”,同时献哈达,此谓“吾迭?图斯乎”。另外还有一些“图斯乎”,不再一一赘述。对喜客敬迎宾酒的祝词一般主要是这么几句话:廿里路上敬箭程迎宾酒,十里路上敬牵羊迎宾酒,贵客临门敬登门迎宾酒。 新娘迎到婆家大门口后,由“哇绕其”(伴送娘)和新郎左右搀扶,新娘左腑下挟宝瓶(红布包着的小瓶,内装五谷等),由两位妇女在前拉着红毡,新郎新娘同步跨进门槛,以先跨进者为幸。此时,庭院里铺着红毡,庭院四角燃四堆熊熊烈火(以避煞),新郎新娘并立在毡上。推举喜客中的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充当主持人,他高擎酒杯,朗诵祝词,同时往火堆上浇酒,指挥新娘新郎向天地众神、帝王首领、父母尊长磕三个头。此时,从厨房泼一点水到院子里,以示洗礼。礼毕送新娘到厨房把宝瓶供在灶神案上,稍事休息后入洞房。 送亲喜客入席饮宴之际也有许多仪式。其中如“苏哈达”,是男家款待喜客时于席间商量的一种附加聘金,相当于奶母钱。在给喜客敬食手抓大肉时,由执事代表东家向喜客们一一敬酒致诵词,同时敬“麻哈方子”(方块肉)和哈达,献上作为“苏哈达”的若干茯茶和现金等。喜客代表也向主人致答词,对敬奉的“麻哈方子”和哈达等的处置予以答复。但通常对“苏哈达”双方有许多争执:喜客们极力争取多要,一定要拉一匹3岁马驹;执事再三敬酒央告求情。争执不下时,有意识地推到第二天在启发席上再议。第二天启发席上又和盘托出“苏哈达”,向喜客敬酒求情,一般争执片刻后接受。“苏哈达”的限额通常是由男女两家预先商定的,一般是一包茯茶(马驹的替物)及几十元钱。大通地区的土族所收取的附加聘金可达数百元,是婚礼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内容。这种附加聘金又叫“拉马驹”,据传古时候是真的要拉一匹3岁马驹的。 席间,在男家摆针线、抬送礼品之前要答谢媒人。先备齐酥油、炒面、酒、木匙等,在酒瓶颈和木匙上系一束白羊毛,然后,由主持人给媒人敬酒诵词,其他人往媒人额头贴酥油,嘴里喂炒面,还不停地灌酒,众人高唱谢媒歌。场面热烈风趣,众人捧腹大笑。在婚礼中还有设旁席款待喜客和娶亲人的习俗。大通县土族聚居地区凡吉庆喜事都要设旁席款待宾客,如定聘礼、嫁娶婚礼、祝寿礼、满月礼等。旁席是由亲房邻里款待客人的一种便宴。主要以各种蒸馍、油炸馍、奶茶、大肉手抓及炒菜、烟酒等招待。喜客吃罢头道席后,由与女方家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出面轮流邀请,在各家设旁席款待。喜客们每到一家后还要唱宴席曲、跳“安昭”舞。大约到午后,又请喜客回东家吃正席。晚上,由本家族或全村联合设旁席宴请喜客,对酒高歌,猜拳行令,通宵达旦,以能饮酒善歌舞为荣。喜客吃过宴席,在启行前还要吃最后一道饭――启发面。喜客吃启发面时,门外拥来许多欢送的人,手捧酒碗,放声唱“赫杰”,即送客曲,表示欢送。歌词多为:“太阳已偏西,贵客要起行;妻儿等着呢,孩儿叫爸呢……快快快呀,快动身。”随着歌声喜客要立即告辞起程,先与新娘告别,伴娘哭着把姑娘托付给婆婆。出门时,众人给喜客敬出门酒。喜客上马后又要敬“适达强”(即上马酒),在百米路上往返3次。众人一面敬酒,一面高喊“适达强”,让马跑得更欢,整个气氛热烈欢快。 至此,整个婚礼结束。土族的整个婚礼过程充满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充满吉祥欢乐的气氛,场面热闹非凡。 土族在男家送足聘礼,认为娶亲条件业已成熟时,由女主人带上“阿让”(食品礼物)和一双鞋等,去女家认儿媳和通知娶亲。接着邀请女家主人、长辈、媒人等四五人到男家去择娶亲吉日。届时,男家必须以正式宴席盛情款待女家来宾,此谓“托让胡仁”,即头道席。土族有父亲不吃女儿结婚宴席之俗,故择吉之宴席必须亲自参加,同时双方商定婚娶事宜,如婚日、婚礼程序的繁简、邀请亲戚的范围,还有抬送礼品、哈达及“苏哈达”(附加聘礼)的多寡等事宜。 土族老人去世后,黄南、互助等地由子、媳等亲人将其衣物脱下,趁热使尸身成胎儿蹲坐状,置于炕角,周围以土块挤紧,再披以衣服。民和等地禁忌单身汉或失去配偶者,或生理缺陷者、孕妇、晚辈、孝子接近亡人,而由一有配偶的人将亡人衣服脱去,以柏叶香汤净尸,然后著以寿衣鞋袜。寿衣禁用除棉布、丝绸之外的其他面料。寿衣禁钉金属纽扣,亡人口中若镶有金属牙,也要拔去。而后在正堂屋中用木床板或门板支一尸床,使尸首头向门仰躺在上,周围用细麻绳和纸钱缀以帘子。亡人衣袖内各放7个小面饼,谓之“打狗饼”,再以白麻扎住袖口,灵前置一小桌,桌上放盛有“着颗”(以熟面清油拌制而成的颗粒供品)碗。每碗插一双筷子,点一盏长明灯,桌前火盆内焚烧纸钱。 同仁土族一般在人亡后三天或五天内出丧。一般青年亡人用麻绳捆缚,每一骨节处挽一结,通常挽7~13个结子; 中年亡人用白布搓成绳子捆缚; 老年亡人用黄纸搓成的绳子捆缚。尸体均成蹲坐状,双手合掌扪眼鼻,两拇指撑住下颌骨。尸体上套斗篷式丧服,称“布日拉”,下围布裙,老年人用黄布,中青年用白布。然后入殓于木制的“灵轿”内,置于主房堂间。子孙坐草铺,彻夜守灵。入殓次日,邻村亲友前来吊唁。献馒头一副(16个)奠祭亡人。亲戚还要送油香一副(12个)、茯茶一包,并向灵柩敬献哈达。此日,与亡人生前有过节的人也来烧纸悼念,以弃前嫌。 黄南同仁地区的土族人亡当日晚上即请喇嘛占卜葬期,并邀请本家及村内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推举两位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丧官”,主持安排执客,给娘舅家报丧,向亲友下丧帖,请木匠做丧轿及布置灵堂、整理库房,安排喂养禽畜等事宜。亡人家属除悼念志哀外,别的事一概不管。哭丧的已婚妇女多以一种传统的曲调来寄托对亲人亡故后的哀思。哭的内容为追忆亡人一生经历、生前遭受过的坎坷磨难、表述亡人功德及对生者的恩情,数落子孙们的不孝等。 古代青海土族的服饰,依据其经济生活条件,主要依靠畜产品粗加工的皮毛制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才有了后来的棉麻丝织品服饰。根据青海民族学院李克郁教授的研究,土族古装的特点是:男子穿小领大襟窄袖长袍,腰束绣花散带,别烟袋,吊火镰,足穿长筒云子鞋,或布袜嵌鞋,头戴翻沿高顶缨子帽。女子穿小领大襟彩虹花袖长布衫,腰束绣花大带,吊以铃铛、荷包、绣花钱袋,足穿长筒绣花鞋,头戴扭兀达儿(土族女性头饰,有 “托欢扭兀达尔”、“绊绊切扭兀达尔”、“索卜斗扭兀达尔”、“适格扭兀达尔” 及 “加斯”、“雪古郎”、“加木” 等扭兀达儿之分,脑后垂辫套,富贵人家妇女多穿名叫“答忽”的罩衣,并戴银制耳环、钏镯、戒指,喜五色珠项链。 土族妇女服饰 土族是世居青海的民族之一。过去的史书上称为“西宁土人”,俗称“土民”,藏族称其为“霍尔”,土族自称为“土昆”、“吐护家”、“察罕蒙古尔”等。1952年定名为土族。主要分布于互助、民和、大通等东部农业县以及海北州的门源县和黄南州的同仁县等。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青海土族有19.9万多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土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吐谷浑人。强盛一时的吐谷浑王国在唐高宗时被吐蕃攻灭后,大部分吐谷浑人降服于吐蕃,少部分则随吐谷浑王东迁入甘肃,还有一部分留在青海东部的故土。土族就是以留居青海东的这些吐谷浑人为主体,又吸收一些藏、汉、蒙古等民族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早在元代时,土族首领奉朝廷之命管理本族民众。进入明代后,土族文化迅速发展,人才辈出。东李土司李英军功显赫,在宣德初年被封为“会宁伯”,西李土司李文在天顺年间也以军功被封为“高阳伯”,李英之子李昶长期在北京任右军都督府锦衣卫要职,其孙李讯考中进士,如此等等,显赫一时。到清代,土族平民中也出现过如云南提督本进忠这样的高级将领。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信奉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多神崇拜。著名的寺院有佑宁寺、广惠寺等,其中佑宁寺名僧辈出,如历代章嘉、土观、松布活佛中多有杰出的土族高僧。民间信仰则多保留了萨满教因素。土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很丰富,尤其是《拉仁布与琪门索》、《祁家延西》等民间叙事诗脍炙人口,被民间文艺学界视为杰作。而“安昭”、“花儿”、“道拉”等民间歌曲种类繁多,优美有致。传统的娱乐活动“安昭舞”、“纳顿”等,也以强烈的民族特色受到人们广泛的好评。其服饰、饮食等民俗也富有个性、别具一格。因此,“土乡风情”是近年来青海旅游观光的主要项目之一。 土族的除夕习俗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年夜饭一般是细长面条和大块肉。饭后,妇女小孩开始穿戴五彩缤纷的节日民族盛装,然后全家守岁、煨桑接神。将要出嫁的姑娘这晚上还要举行“戴天头”仪式。 土族每年初一要开展一年一度的“轮子秋”(秋千)大赛。有的没有儿女的夫妇,还专门在打麦场上立几架秋千或“轮子秋”,专供青年男女玩耍,俗信这样就会使无儿无女者喜得贵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