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圣人有情与无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圣人有情与无情

分类:【传统文化】

魏晋时期名士们所讨论的问题之一。“圣人”有广狭二义:广义者指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与所谓“凡人”(平常人)相对,包括儒家典籍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狭义者指孔丘。“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惧之情。儒家一般注重情,庄子首倡,“圣人无情”。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认为“圣人不谋”,靠“天养”,“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到了魏晋时期,“圣人有情与无情”,由于儒家的“圣人”被老庄化,遂成为一讨论的大问题。从王弼到郭象,皆不以老庄为圣人。只是他们所说的圣人人格,都是“无为”、“无心”或“体无”的,表现了老庄与周孔结合的玄学特征。照当时一般“名士”的说法,“无情”比“有情”高。玄学家也是如此说。他们认为,圣人“与无同体”,所以一切欲望感情,也就都“无”了。何劭《王弼传》说,何晏主圣人无情,锺会等述之,弼与之不同。王弼“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又说:“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三国志?魏书?锺会传》注引)。王弼之说,主要是综合儒道两家。儒家注重情之发而中节,道家主无情。王弼则讲有情而不累于情,也即是有情而无情。此说至北宋,二程所论更为清晰:“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以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己,而系于物也”。关于圣人有情与无情,反映了玄学中一般与特殊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精神境界问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