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坐次坐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坐次坐位分类:【中国民俗】 按传统的习惯,蒙古包的第一个圆圈是火撑(香火),位于毡包的中心。这种布局,据说跟古代的火崇拜有关。蒙古包落成以后,往包里摆放东西的时候,首先就是确定火撑的位置。在坠绳(即前文中套瑙上拴下的绳索)上拴以重物,其垂下来正对的地方,就是支放火撑的中心点。火撑的四条腿,要使两两的连线正与套瑙的纵木(南北向的)平行。火撑外框放置的时候,以火撑为中心,四周的距离必须相等,而后安排出门口的地板。火撑古代是青铜的,有三条腿。后来变成生铁的,成四条腿。在出现三条腿火撑以前,大概只是放上三块石头,支锅煮肉吃。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要放得端正,如果稍偏一点,可以向西北倾斜,不能向东南偏斜。因而民间有“财主家的锅,向西北偏斜”的说法,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外流(因为门冲东南)。放置锅盖的时候,锅盖梁儿要顺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壶嘴要冲着灶火,不能直对客人。 第二个圆圈指包里的家人或客人。很古的时候,男人从西面往下坐半圈,女人从东面往下坐半圈。当时东面为尊,因为蒙古人与别的种族一样,有过一个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时代。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很神圣,因此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当社会发展到父权制时代,又把西方当成了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位置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经颠倒。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分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东面女人也如此类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划分:毡包的正北面作金位,为一家之主的坐次,也是他的专座。蒙古人的“金”字作为修饰语,含有尊贵、神圣等意思。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庭的时候,才可坐这个坐位。举行婚礼、新居落成时,最先落座时让新郎坐在当头正面,让新娘端茶,摆上奶食。在新郎喝茶的时候,祝颂人便吟唱道:“坐在宽敞毡包的首席上,有诺颜(官人)似的基业,有巴彦(富人)似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位置的尊贵。如果父亲年事已高,就把家政大权交给儿子,让他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于西北。如果父亲早逝,不论大小,母亲都要让儿子坐在正面。南面,尤其是门口不坐人,特别是客人,没有在门口就座的道理。只有来人太多,间或让孩子暂时坐坐。 客人在蒙古包中的坐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相同。年轻客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东西向的)以北。主人如果硬请上坐的话,客人可以坐到正北或西北。但不坐在西北佛桌前面、灶火上头等地方,以示对主人、神佛、祖先、香火的尊重。女客要撩起袍子下摆,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一般留给女主人做饭用。来客如系喇嘛僧侣,要坐于西北佛桌前面。在喜庆宴会上叔叔和舅舅一起来,舅舅坐上首,叔叔坐在下首,想来可能是母权制习俗的遗风。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时候,母亲要尊女儿上首落座,因为女儿已经成了“客人”。还有让外甥上坐的习俗。 蒙古包内的设置 (邢 莉 绘) 婚礼上的坐位与平时不同,男方的亲戚朋友坐于包西,女方的亲戚朋友坐于包东,且男女坐位可以打乱。 在蒙古包里,睡觉的位置也有讲究。自家平日睡觉,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需要在东面睡的话,一般让女人睡。客人来了以后,要把最好的位置――北面和西面让给他睡。自己人拣上个空隙,睡在边上或东面。北面和西面的划分是,贵宾或长者睡北面,普通客人睡西面。一般不让客人睡东面,一是表示尊重,二是女人起来烧火做饭不方便。睡时有个讲究,不能把脚伸向佛爷或灶火,因此睡在西面、东面的人头朝北,睡在北面的人头朝西。如果家中东西很少,又无神位,大家也可以一律头朝灶火,脚冲毡包边缘。这是蒙古包里的第二个圆圈。 安置物品的八个方位,这是蒙古包的第三个也是最外的圆圈。共有八个方位――从正北开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东西,相反的东北、东、东南半边都放女人用的东西。巴尔虎部给儿子娶亲的时候,西半部的东西都是自己准备,东半部留下让女方准备。女方来的时候,勒勒车带来,把东半部的墙根围子、毡垫、被桌、箱子、碗架都带来了,甚至带来了盛满奶水的奶桶。这种安排,与蒙古人男右女左的坐次、男女分工不同有关。 神位。西北面放佛桌,上置佛像和佛龛。佛像有时装在专门装佛爷的小盒中。 男人用品摆放之地。蒙古包的西半边,是男人用品摆放之地。赞词中说打开西面箱子看到的东西,全是男人用的,就是一个佐证。里面多有狩猎、征战之具。苏尼特男人用的马头琴也放在西边(佛桌东、西或挂西北乌尼上)。每天拉一曲《老马》,马群不会走失。套马杆上的套索也吊在同样的地方。凡是马鞍具,都怕人从上面跨越。套索,凡人践踏过的地方都不能放,这说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 马鞍具摆放之地。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后,哈那的头上挂着狍角或丫形木头做的钩子。上面挂着马笼头、嚼子、马绊、鞭子、刷子等物。挂时,嚼子、扯手等要盘好,好像准备拿走似的。鼻儿对着香火。嚼子的口铁不能碰着门槛,放在酸奶缸的北面或挂在马鞍上。放马鞍的时候,要顺着墙根立起来,使前鞍鞒朝上,骑座向着佛爷。如果嚼子、马绊、鞭子不分开,笼头、嚼子要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左首的磔鼻向着香火放好,鞭子也挂在前面鞍鞒上,顺着右首的磔垂下去。马绊要挂在右首梢绳的活扣上。苏尼特忌讳马绊挂在左首梢绳上,这跟葬礼有关系。马鞍如要挂在包里,可以放在哈那头或乌尼上拴根绳子挂上,也可以放在专门放马鞍的架子上,前鞍鞒向前,像鞴在马身上那样放好。 西南面为门的后面,不放东西。再靠后可以放酸奶缸之类。本来捣奶子是妇女的活,怎么把酸奶缸放在西边?原来,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马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鲁布鲁克的游记里就清楚地记述了这一点。 被桌摆放之地。在佛桌和东北方放的箱子中间(北面),放着狮子八腿被桌。儿子成家时,大人一定要给做一张这种桌子。这种桌子铺着专门制作的栽绒毯子,上绣三种图样的双绲边花纹,两头分别横放一个枕头,中间是新郎新娘的衣服被褥。新郎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头部,新娘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尾部。枕头向着香火,其顶用四方的木头制作,用蟒缎蒙皮,库锦饰花(几层),四角用银子镶出来。新郎的枕头自家准备,新娘的枕头从娘家带来。 被桌上放衣服的时候,袍子的领口一定要朝着佛爷。袍子的胸部放在上首,男人的衣服放在上层,女人的衣服放在下层。蒙古人叠摞衣服的时候,如放在北面,领口朝西,如放在西面,领口朝北。领口绝对不能朝门,因为只有死人的衣服才这样摆放。 女人用品摆放之地。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女人衣物箱子(即脚箱)的地方,一共一对,是从娘家用骆驼运来的,里面有女人用的四季衣服、首饰、化妆品等物。 食品摆放之地。毡包的东墙上是放碗架的地方。碗架分好几层,可以放许多东西,如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各有各的位置。放置也有规矩:肉食、奶食、水等不混放,尤其是奶食和肉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奶里混进荤腥容易发霉,对做酸奶不利。这也跟蒙古族崇尚白色,不希望别的颜色污染有关。奶、茶要放在上面,水桶放地上或碗架的南头。 盘碗中,最重要的是(盛放羊背的)条盘,放在东边最尊贵的上首(靠北)。蒙古人家有三个福圈:家一个,院一个,野外一个。家里的一个就是条盘。条盘放在东横木前、碗架上面或挂在哈那头上。除了主人,别人不能动用它。初成家的年轻夫妇,在新包里吃的头一顿饭,就是用条盘端上来的肉。新郎吃的是脖子(胸椎),新娘吃的是胸茬。所有口朝上的器皿都要口朝上放置,不能反扣过来。但是锅、筐、箩头三样东西在外面可以反扣放置。筐、箩头放包外东南墙下,装有牛粪时口朝上,而空着时,要底朝天反扣过来,因空筐子容易被风刮走。也认为口朝上不吉利,所以一定要扣过来。空家具不能对准人。归还借来的家具时,里面不能空着。人来的时候,不能担着空桶或空筐朝他迎面走去。家具中最尊贵的是奶桶,不能乱扔乱放。这是由先白后红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奶桶亦可用做召福的香斗。勺子、铲子、笊篱之类也不能反扣过来,柄儿向着香火口朝上放置。如果挂起来放置的话,面朝着香火。碓子、斧子放在碗架的下层。这两种东西是捣砖茶用的,一会儿也不离开,所以要放在一起。茶是饮品之尊,所以捣茶工具也不能乱放。给新郎准备新包时,别的可以缺少,碓子、斧子却不能少。“碓子斧子在一起,亲家夫妇不分离。” 门槛的东边不远放着狗食桶。东南近火撑的地方放着牛粪箱子。任何人都不能从箱子上跨越,也不能垂腿坐在上面。牛粪是用来生火的,无论从崇拜火,还是从尊重祖宗的香火考虑,进出时都要把袍子撩起来,不要让袍边扫着牛粪箱子。同样,火剪之类的东西碰了脚,你也要拿开,不能从上面跨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