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督教新教在中原的传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督教新教在中原的传播分类:【地域文化】 基督教新教是欧州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一些新教派。公元1807年马利逊来华,是基督教新教进入中国之始。鸦片战争后,基督教新教纷纷传入中国,在河南传教的教派很多,早期较有势力的是英国的内地会。内地会由英人戴德生创于公元1865年。公元1868年天津条约的签定,鼓舞了西方传教士的野心,内地会要求向中国内地传教,并保证说:“到内地后,不论遭到任何损失,都不要求清廷赔偿。” 内地会的创始人戴德生一来到中国,就看上了河南。开始,内地会选择了周口镇、社旗、襄城等地作为传教的基地。19世纪末,陇海铁路还没有建修,处在贾鲁河上的周口镇,水陆交通最为便利,是河南重要的商埠,也是从上海到河南一条最方便的路线。当京汉铁路未筑之前,社旗亦为南北交通要道,山西、河北土特产及商品,多经由汉口、社旗一线往来运输。在它东北的襄城,又有沙河可通周口镇,将三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元1883年,戴德生和其子戴存信等来河南传教,把内地会的总机关设在周口镇,在这里建了第一座总教堂,其规模比后来在省会开封所修的教堂还要大数倍。同时,又在社旗、襄城进行大规模经营。内地会来华的传教士,多精通医术、技艺,以开办医院、设立学校作为扩大影响的手段。他们在周口站稳脚跟之后,立即向外县积极发展。公元1887年到了上蔡县,在县城设立了布道的福音堂。公元1888年,又将重点移向了许昌,在许昌周围十多个县里传教,东北一方达到了开封附近。 作为河南省会开封的军民,对闯入中原的教会一直心存戒惧,排斥甚力。当时,许多外国教会,都以挤进省城为最大的心愿,但多被拒之于城门之外,扫兴而归。内地会极想进入开封,牧师颇威尔在公元1888年一度混进了城内,城中居民惊相奔走告警,抗拒甚力,颇威尔隔夜即怆惶遁走,不敢逗留。两年后,又有一英国教士,企图进入开封城传教,祥符(今开封县)诸生闻讯,群起撵逐,被迫离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内地会牧师怀理德?根勒司,勾结官绅,终于在开封购得一块土地,但不敢马上兴建教堂,等了一年多之后,始悄悄动工。自从内地会打破了这块禁区,许多基督教新教的外国教会都蜂拥而至;1907年循理会牧师、1908年浸信会牧师、1910年圣公会牧师,都先后挤到了省会开封。至1910年止,省城已有新教信徒520余人。 内地会传入中原后,发展极为迅速,在淅川、邓县(今邓州市)、社旗、上蔡、周口、襄城、许昌、临颍、杞县、开封、巩县(今巩义市)、新安等地,都有他们的福音堂和信徒,是在河南势力较大的一个教会。 活动在豫南一带的信义会,也称路德会,在河南也很有影响。光绪二十八年(1892年)挪威信义会从非洲转来汉口,由杨格非牧师建议,于1894年进入河南的镇平县、内乡县、鲁山县等地传教。1898年在确山、信阳建立了教堂;1903年发展到邓县和郾城。接着又向南阳、南召、淅川、西峡等地深入。到1910年为止,在豫南16个县传教活动的外国教士达38人,中国牧师有55人,发展教徒1000多名。 由美国人伊德文在1912年建立的另一信义会,于1915年到潢川建立了教堂,1916年又进入息县设堂传教,同时,在临汝县(今汝州市)的东关,建立了信义医院。其后,集中力量经营许昌,1918年在许昌西关建立了信义医院,后来又开办育德中学、明德女子中学、妇女工读学校、高级护士学校,并将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搬迁到许昌,以康伯尔为院长。许昌本来是内地会的据点之一,到了这时,许昌及其附近都成了信义会的势力范围。 1920年夏天,北美信义会、芬兰信义会、挪威信义会、瑞士信义会、豫鄂信义会的代表32人,在信阳鸡公山举行了第一次中华信义会联合大会。1945年,在河南活动的几个信义会参加了全国信义会组织,联合在一起,改名为豫鄂陕信义会,由宣智牧师任第一任监督。 在河南北部传教的是加拿大的长老会。清末,加拿大传教士由山东烟台到了临清,然后又沿着卫河,进入河南内黄县的楚旺集。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河决口,豫北平原灾情严重。长老会的古约翰等人,在豫北调查灾情,施放赈济,进行传教,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元1890年,全国基督教新教宣教师大会决定,将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划为长老会的特别宣教区。光绪二十年(1893年)内黄一带人民及士绅掀起一股反洋教的风潮,在城镇村庄遍贴无名告示,不准长老会在楚旺集居住和传教,声势很大。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长老会迁往安阳,其后,以安阳为中心,建立医院,开办了英贤学堂,后改为斌英学校。长老会还向汲县(今卫辉市)和沁阳一带发展,在汲县开办了有名的牧野中学和牧野小学。古约翰还企图到省城开封设立教堂,以便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但被开封的士民、乡绅和士兵坚决拒绝,不许他们进城活动。1926年,长老会中的华人牧师要求独立自主,大部分加入了全国的中华基督教会组织。 河南的圣公会由加拿大传入,以开封为中心,沿着陇海铁路,向东西发展。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原先在福建传教,1911年同魏亨云、曹怀义、叶见元、甘好树等从福建来到了河南。他们一到开封,就在城内行宫角街设立了阅报室和布道所,又在河道街设立另一个阅报室,作为接触群众的宣传点。接着建立了圣公会的三一教堂,由魏亨云主持教务。到1913年,魏亨云升任牧师,这是圣公会河南教区内第一个中国神职人员。到1920年,荥阳周元瑞也晋升牧师,他是河南籍升任牧师的第一人。 圣公会在开封南关,开办了安得烈中学、圣玛利亚女子中学,设立了保生孤儿院,还开办了圣保罗医院。在此以前,内地会已经在开封建有一座福音医院,对圣公会开办医院一事极力反对。经过汉口英国领事馆的多方调解,圣公会的圣保罗医院迁到商丘的北关,这对圣公会向东线发展带来方便。 圣公会计划在河南境内,沿着陇海铁路线两侧,建立传教据点,由曹怀义主持全部工程。于是在郑州建立履光堂,在兰封(今兰考县)建立新馨堂,在商丘建立救主堂,在永城建立永生堂。同时还有夏邑县、柘城县、虞城县、睢县、新郑县等地,建立教堂传教。 20世纪初,进入河南的教会很多。1904年进入河南的浸信会,在郑州、开封、商丘建立了博文中学、博育女中、博育小学、济汴中学、施育女中、华美医院以及济汴奶场、妇女工场,还建筑了许多礼拜堂。也是在1904年进入河南的循理会,在开封、郑州、荥阳、杞县、陈留(今开封县)等地传教。1909年进入河南的门诺会,在豫北的濮阳、滑县、长垣及开封等处修建教堂,设立医院,开办学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