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墙壁的文化意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墙壁的文化意蕴分类:【传统文化】 确切地说,中国木构建筑的构架担当了“负重”这一大任,墙壁一般不起承重作用,只具有围护、隔音、撑持木架的实用功能。当然,当房舍破旧,柱根,柁头槽腐损或木架倾斜之时,墙壁才起一定的承重作用,但这不是木构建筑墙体原本具有的功能。正因如此,这种墙体成了中国建筑文化蕴味丰富的物质载体。 其一,综观人类建筑文化现象,一切的建筑墙体都具有围护之作用,从这一点看,似乎看不出中国建筑的墙文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墙壁之围合,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结构问题。 英国人沙尔安 (Siren)曾经说过,“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宅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出中国式社区的基本特色。”又说,“在华北,任何年代或者任何规模的乡村几乎无一不至少有一堵泥墙,或者残垣,围绕着其中的泥屋和茅舍。”(转引自《华夏意匠》,第344页)。即使一座古城的城内建筑已片瓦无存,也往往在空旷的原野上,孤独残立着几堵残墙断壁,具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般的韵味。这是沙尔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见到的建筑文化现象,现在的情况当然正在改变。中国古人之所以那般热衷于长城、城墙与院墙之类的建造,除了求其实用外,还为了满足某种文化心理上的需要。对一个家族、一个聚落、一个诸侯之城来说,围墙之内,就是他或他们的“家”,一种以血缘维系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家”与“世界”是向心的,最好是封闭的。一座典型的城市,城门却很少,交通自然不便。但这一切中国人历来能够忍受,因为在他们看来城门开设太多,是会破坏“风水”导致“泄气”的。中国古人筑城,先规划城之范围、筑起城墙,再建宫殿之类,是一种自外向内的文化构思。典型的北京明清四合院以房舍之外墙四边连构为院墙,除了东南隅仅设一门外,再无门窗可言,这样做,盖文化心理封闭、内敛之故也。这四合院除了垂花门外,所有主要的门窗都向着中庭,可以说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具有强烈的居中,崇中观念。古时中国北部的长城屡废屡建,在军事上有阻挡异族南下之功。然而在明代,实际中华之版图早已远出于关外,汉人仍重修长城,这在文化心理上兼有居中、内向的特点。直到如今,人们常将一个人出国远游称之为“出国门”,有门自然有墙,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或曰潜意识中,中华之国,四周是有一道无形的 “围墙” 的。 其二,从文化审美与伦理角度看,对墙壁的美化与装饰,同样显示了中国墙文化的生命活力。 从考古看,现存的古代壁画,大多为墓室壁画、石窟与寺观壁画以及宫殿壁画等,如西汉时期的洛阳墓壁画、卜千秋壁画,东汉的密县、望都墓壁画,魏晋嘉靖墓壁画以及唐代李寿、李贤、李仙蕙、李重润墓壁画等,都是献给所谓“阴宅”主人的艺术,而表现在石窟与寺院中的壁画,更是数不胜数,光辉灿烂、诡谲狞怖,其中唐代画圣吴道子是绘制壁画的高手。这无数壁画表现了佛教教义、佛本生、西方净土与涅?境界等,成为中国传统所特有的墙文化、壁文化。 在北京故宫,大片红墙也是一种美化与装饰,红色热烈,为《周易》所谓“离火”之色、生命之色,不厌其烦地装饰宫墙,是封建统治者企望王道奋起、兴发的象征。在古代,墙之敷色严格地讲究伦理等级,红色为帝王专有之色,平民百姓休得染指。墙上之雉,是建筑墙体的基数单位,也是一种伦理装饰。《左传》曾记载这么一回事,郑庄公之弟段居京城,建城墙规模超过百雉,为管仲所反对。云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因为根据“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指京城大叔,即段) 不度,非制也”。 正因如此,一般平民居室的墙壁总比较朴素,少有绚烂之装饰,古时江南民居以白墙为多,为布衣之本色。古代之“士”即文人墨客对居室之墙饰也提出了要求,表现出文人性格。如李渔云:“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予谓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且觉大小咸宜也。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自是高人韵事。” ( 《一家言?居室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