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族源流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夏族源流考

分类:【地域文化】

要探索夏文化,首先必须搞清夏族的来龙去脉。在追溯夏族源流之前,有必要对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的关系进行一番清理,恢复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关于尧、舜、禹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说:

一是禅让说。此说似滥觞于左丘明。《左传?文公十八年》说:“舜臣尧。……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同书《僖公三十三年》又说:“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国语?晋语五》亦有相同的说法,惟“舜之罪也殛鲧”作“舜之刑也殛鲧”。《左传》虽未明言尧、舜、禹之禅让,但已述及舜臣尧、舜代尧为天子和舜举禹诸事,为后来主禅让说者所采纳并加以引伸,因而可视为禅让说的源头。

极力倡言禅让说的首推儒家。《论语?尧曰》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能言善辩的孟子继承了先师的遗说,并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分,将孔子的寥寥数语发挥得淋漓尽致。《孟子?万章上》屡屡谈到尧、舜、禹的事迹,兹将其集中言及禅让的几段话摘引于下: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托借孔子之口,明确提出了“唐虞禅”的问题。他以其善为言辞的本领,将尧、舜、禹禅让之举演述得有板有眼,其中不乏有构想的成分,不必尽信。孟子提倡禅让,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儒家视尧、舜、禹为圣人,传贤不传子,把天下让给贤者去治理,正体现了所谓的“圣人之德”。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天命观,“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万章上》)他所构想的禅让,自始至终贯穿着天命的思想。可见,孟子的禅让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借题发挥自己的思想。

儒学经典《尚书》中的《尧典》篇,也谈到了尧、舜禅让之事,并说尧起初想把帝位传让给四岳,四岳不受,将舜推荐给尧,舜代尧而践天子之位。《尧典》的成书年代聚讼纷纭,其禅让说是源于古典,还是出自后儒的增饰,不得而知。

墨家亦盛称禅让。《墨子?尚贤上》说:“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贤下》又说:“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贩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墨家提倡尚贤,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在墨家的眼里,舜并非尧之权臣,而是从事农耕、制陶、捕鱼和经商的“农与工肆之人”,因其贤能,被尧从民间选拔出来“举以为天子”。可见,墨家所传的禅让与儒家的禅让说是有区别的,完全是为“尚贤”这一墨家的基本政治思想服务的。

道家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尧、舜让天下的问题。《庄子?让王》说: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

庄子为文富于想象,每每虚拟典故以借古讽今,阐发道术。他认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庄子?让王》)即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被常人视为“至重”的天下,在庄子的眼里却犹如粪土,与其殚思极虑地操劳天下,不如逍遥自得地修身养性。因此,尧、舜将天下拱手相让并不稀奇,甚至是强人所难的“辱行”,更不值得为此举歌功颂德。

可见,儒、墨、道诸家虽俱言禅让,但由于各家的思想渊源有别,政治主张不同,因而对禅让的解说各异其旨,所构想的禅让情节亦大相径庭。

二是篡夺说。此说主要见于《竹书纪年》,先秦诸子间或有之。

先将古本《竹书纪年》中的有关记载条列于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所载尧、舜之关系与传统的禅让说截然相反,当另有所据。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儒家和墨家倡言的尧、舜事迹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后人杜撰的愚诬之辞。他在《韩非子?显学》篇中说: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他还认为,尧、舜、禹时期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王天下”的尧和禹享受不到后世天子的荣华富贵,而是居住简陋的茅屋,饮食粗糙,服饰朴素无华,还要“身执耒裴以为民先”,亲自耕作,其生活状况甚至比后世的囚犯和奴隶还要艰苦,“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非子?五蠹》)。

值得注意的是,韩非还从后世朝代更替的情况推断尧、舜、禹的关系,认为舜代尧和禹代舜实际上是“逼上弑君”的篡逆行为,“舜?尧,禹?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说疑》)与诸家之说判然有别,和《竹书纪年》的记载则不谋而合。

据前引《孟子?万章上》所云,孟子构设的禅让体系还包括“禹荐益”之举,益最终未能代禹而践天子位的原因是由于禹之子启贤。“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益退避三舍,以让贤能。然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和启之间的权力转移并非禅让式的,而是通过武力争夺完成的。“益于启位,启杀之”;

“益为启所诛”。

战国游说之士则认为,禹禅让益为虚,传其子为实。“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三是自然继承说。荀子反对“尧、舜禅让”说,亦不相信“老衰而禅”和“死而禅”的世俗之说,斥之为不通情理的虚妄浅陋之说。他认为,上古时期是圣德之人代有天下,继承君位者既可能是圣王的子嗣,也可能是圣王的旧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必是圣德之人(《荀子?正论》)。简言之,有圣德者则天下自归之。荀子所说的这种君位继承法可称之为“自然继承说”。

以上诸说互有矛盾,甚或针锋相对。他们对尧、舜、禹之间关系的理解,除根据各自所属学派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主观演述外,还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都是按照自己的时代观念去理解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把当时想象成统一的中央王朝,尧、舜、禹是统一王朝中先后继位的君主,只是继位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其实,尧、舜、禹并非确有其人,而是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大部族的代称,它们先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几个早期城市国家――部落奴隶制王国,并相继充当部落王国联盟的盟主。传说中的舜代尧、禹代舜,其真实背景就是部落王国代为盟主。要了解尧、舜、禹关系的真象,必须将其置于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析这几个部族的历史文化源流。

陶唐氏的情况前已详述,此处不赘。

有虞氏属古夷人的一支。《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相同或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墨子?尚贤下》、《管子?版法解》、《吕氏春秋?慎人》、《淮南子?原道训》等古代文献,当有所据。传说中的舜的主要活动地点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等,多在今山东境内和河南东部一带,其地望属古夷人的势力范围,与舜是“东夷之人”的说法相印合。

有虞氏分为姚姓和妫姓两支。姚姓之后见诸记载的有虞国和观国。虞国故地在今河南虞城县境,邻近商丘;观国在今河南范县观城附近。妫姓之后有陈、遂、卢等国。陈国为帝舜的后裔,史有明载,其故地在今河南淮阳县境。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境。卢国的地望史有数说,可能在今湖北南漳县境。

有虞氏的文化遗存不像陶唐氏那样明确,但也并非毫无线索可寻。据有的学者考证,帝舜有虞氏“和中原龙山文化中的王油坊类型似乎不无关系”。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这个类型多发现在豫东一带,其前身主要是古夷人的大汶口文化,同有虞氏的活动区域和族属可以联系起来。80年代初,在陈国故地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堡。

城址位于高出地面3~5米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四周有城垣,已找到南北两个城门,南门两边各有一座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中间是供出入的道路,路面下埋设陶质排水管道。城内街东为居住区,街西有陶窑、墓葬和灰坑,在一灰坑内发现有青铜渣。居住区的房屋为土坯墙排房,即一排长屋隔成许多单间,各有门户;另外还有在高台上建筑的大房子。城址总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如果不把城墙包括在内,城内居住面积为3.4万余平方米。城墙用夯土筑成,上部残宽8~10米,基部宽度在13米以上,残存最高处约3.6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根据城址的居高地势、坚固的城墙以及宽阔的护城河来判断,它绝非普通的氏族聚落,而是精心修筑的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从城内居住区的房屋排列情况分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或宗族为核心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座典型的古城堡实际上是一个早期城市国家。

平粮台古城堡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经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4300年左右。关于这座城堡的主人,有的学者根据陈为“太昊之墟”的记载,认为是东夷族的太昊部,“如果不是太昊的都城,也当是太昊的后代所建”。

传说中的太昊是古夷人中最早的部族,大约和炎帝、黄帝同时,距今约5000年左右,早于古城所属的龙山文化,其遗存似应在更早的考古文化中去寻找。平粮台古城的年代略早于夏代,同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相当;其地望位于有虞氏的主要活动区域之内,妫姓的陈国后来之所以在淮阳立国,可能由于这里是有虞氏故地的缘故。将古帝王之后分封或迁置到其先祖故墟,在西周初年分封殖民的过程中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淮阳平粮台古城应是帝舜有虞氏的遗存。

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堡已发现了不少,平粮台古城是其中年代较早的一座。这座古城的规模、布局,先进的筑城技术,科学的排水设施,以及青铜的使用等,在同类遗存中都居于领先地位,集中代表了有虞氏的物质文化成就;同时它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有虞氏已在夏代之前建立了城市国家。

夏后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史记?夏本纪》在追溯夏后氏的渊源时说:“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司马迁整理传说时代的历史,奉黄帝为人文初祖,将颛顼、帝喾、尧、舜、禹乃至商、周都列为黄帝的后代。我们知道,上古时期氏族部落林立,黄帝只不过是其中较大的一个部族而已。众多的部族各有渊源,并非同出一系而共祖黄帝。显而易见,太史公构设的整齐划一的古史体系只代表了他本人的古史观,同上古历史的实际情形并不完全符合,不可尽信。

如实说来,夏后氏的渊源是不大清楚的。古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比较混乱,我们只能从中寻找出一点蛛丝马迹。《史记?六国年表》序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义》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国,皆西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又引《括地志》:“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北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汶川在今四川汶川、茂汶一带,为羌族聚居之地,设有茂汶羌族自治县。这里的羌族和古羌人是远亲关系,古羌人同他们有过血缘上的联系。禹出自西羌(或作西夷)之说每每见诸史志,在古代流传甚广,说明夏后氏同古羌人有密切的关系。而传说中夏禹的父亲鲧,其实就是古羌人的著名首领共工。

夏后氏同古戎狄亦不无关系。古人也称夏禹为“戎禹”,《潜夫论?五德志》:“后嗣修己,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尚书帝命验》:“禹白帝精,以星感。修己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命。”注云:“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禹称戎禹事出有因,《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土方屡见诸殷墟卜辞,是商代的重要方国,位于商王国的西北方,其地约在今山西北部到内蒙一带,为古戎狄出没之地。后来活动于北方地区的匈奴,被认为是夏后氏的后裔,《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说明夏后氏同戎狄族有一定的历史联系,“戎禹”之称或本于此。

夏后氏既然和戎狄有亲缘关系,古人将其同古戎狄的宗神黄帝联系起来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夏后氏为姒姓,不在黄帝12姓之中,与黄帝部显非近亲关系,更不是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夏禹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其实,同黄帝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传说中的禹之父鲧。《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黄帝号“有熊氏”,黄熊亦即黄帝。鲧之神化为黄熊的传说是有历史背景的,可能与共工部战败后和黄帝部结盟有关。鲧(共工)既然从属于黄帝,因而也就被视为黄帝的后代了。黄帝的另外一个称号“轩辕氏”,其来历也和鲧有直接的关系。

夏后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同古夷人发生过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鲧和颛顼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竹书》:“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大戴礼记?帝系》:“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认为鲧是颛顼的儿子。其说当源于《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氏有不才子?杌”之记载,?杌即鲧,

也就是共工。“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共工部曾与颛顼部发生过战争,战败后和颛顼结盟,屈服于颛顼,故为颛顼氏之“不才子”。夏后氏本来就和古羌人有历史联系,因而能代共工而并其余众,被视为共工之后。

可见,夏后氏的形成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古羌人、古戎狄和古夷人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历史联系。夏后氏并非单线独立发展,而是由不同血缘的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夏后氏杜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国语?鲁语上》),将不同部族的先祖列入祀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夏后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