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厂回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厂回族自治县分类:【传统文化】 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5年12月7日,由河北省三河县的一个自治区改建而成。地处河北省中部,华北平原北端,西距北京市50公里,南距燕山不足30公里,因紧靠北京,古有“京畿”之称。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107000。主要是回、满、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大厂镇。全境皆为平原,地势开阔、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属于大陆性与海洋性之间的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油菜籽。建有化肥、电机、五金、建材、榨油等工业。交通、邮电、科技和文教卫生事业已得到迅速发展。 1955年12月7日由三河县、香河县的部分地区合并建立。在河北省的中部,西距北京市50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大厂。居民有回、汉两族。潮白河、鲍邱河分别流经该县西南和东南部。农产有小麦、谷子、大豆、玉米、棉花、花生等。棉花洁白绒长,在冀东一带享有盛名。解放后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 先后治理了以潭台灌区为主体的群英、迎春、跃进、团结等渠道。已建立化肥、电机、农机制造、轧花、榨油、五金、建材、特种工艺等工业。以通坨铁路和香(河)夏(垫)、(大)厂皇(庄)公路为骨干, 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原为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区,1955年12月7日改为大厂回族自治县。1958年, 曾与三河县、蓟县合并为蓟县, 1962年后又恢复大厂回族自治县建制。位于河北省东南京、津之间。其两侧与三河县相邻。距其西北方向的北京仅有50公里,素有“京畿” 之称。县政府设在大厂镇。全县总面积175平方公里, 人口 10余万, 回、汉两族为主 (回族占20.30%)。辖2镇4乡102个村。远古为冀州、幽州、燕等地。后属渔阳、范阳之地。唐后属三河县。民国初属京兆, 后属河北省。当地回族多为明代永乐十九年 (1421) 迁都北京时由南京随迁而来。该县地势平坦, 潮白河、鲍邱河流经县境。气候干旱湿润相继。春日干旱多风, 夏季多雨。农产有小麦、谷子、大豆、玉米、棉花、花生等。其中棉花洁白绒长享有盛名, 为河北重点植棉区。牛羊畜牧业较普遍,是京津一带商品牛生产基地。大厂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42年, 抗战艰苦时期大厂地区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即冀东十四军分区回民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 与日寇的 “强化治安” 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后, 在自治县政府领导下开展了改土改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先后治理疏通了以谭台灌区为主体的群英、迎春、跃进、团结等渠道。并且发展了化肥、农业机械、轧花、榨油、五金建材、特种工业等地方工业。以通坨铁路和香夏、厂皇公路为枢纽, 交通十分便利。自治县北坞村的北坞清真寺颇有名,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 寺面积4920平方米,大殿面积660平方米。乾隆皇帝所赐之匾现存寺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