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理分类:【文化精萃】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西依苍山,东濒洱海,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古城。汉置叶榆县,属益州郡;东汉改?榆县,属永昌郡,三国蜀汉时属云南郡。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国都城所在地。元改太和县,为大理路治所,明、清为大理府治所。1913年废府,改太和县为大理县。西汉以来,大理就是我国与东南亚诸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大理名胜古迹众多,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南诏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石钟山石窟三处。此外尚有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蝴蝶泉等。 古国名(937―1253)。五代至宋以“白蛮”为主体在中国西南部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白蛮”大姓段思平灭杨干真的大义宁政权,据南诏之地,号大理国。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辖境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部。农牧业、手工业和冶铁技术都很发达,接近汉族水平。以马与内地贸易,与东南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曾向宋王朝纳贡,其王段和誉曾受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内部通用汉文,吸取汉族先进文化。佛教流行。南宋宝钓元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次年灭大理,后建立云南行省,任其旧主段兴智为世袭总管,原军政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历传22王,共316年。 大理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城是云南省历史最悠久、记载最丰富的一座古城,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城,首称榆城,又名紫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设益州郡。该郡所辖叶榆县是最早的大理县。东汉时期,叶榆县改隶永昌郡。三国时期,叶榆县隶属新设置的云南郡,属蜀汉管辖。隋及初唐,洱海区域的少数民族“河蛮”在洱海西岸修筑了大和、大?、羊苴咩等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诏首领皮逻阁逐“河蛮”,占据大和城,并以该城为王都。大和城又称太和城。从唐开元二十七年至大历十四年(739―779年),太和城作为南诏国首府达40年时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至羊苴咩城。唐大历十四年至天复二年(779―902年),即南诏国亡,羊苴咩城作为南诏国中晚期的首府历时160余载。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灭南诏,建大长和国。唐天成三年(928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国,建大天兴国,后废赵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郑、杨、赵、段四个云南地方政权均以羊苴咩城为首府。郑氏大长和国时,仍称羊苴咩城为大理城。至段思平大理国时,国名、首府名均以“大理”命名。元朝结束了南诏、大理国500多年的地方割据局面,建立了云南行中书省。大理在唐宋500多年作为云南行政中心的地方遂告结束。而作为云南省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及新建的太和县的治所,仍是滇西第一大城。明代仍以大理城为大理府治及太和县治。大理城及其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点。城南有太和城遗址和南诏德化碑、感通寺,以及杜文秀墓和大石庵;城西有崇圣寺三塔、弘圣寺一塔和元世祖平云南碑;城内有杜文秀帅府、西云书院、元碑群和山花碑等。城西点苍山有龙昭洞、凤眼洞和清碧溪等。一年一度的盛会“三月街”和“绕三灵”就在大理举行。 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西依苍山,东临洱海。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始设叶榆县,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大理国曾在此建都,8至13世纪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同东南亚诸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此地均有记载,至今保存南诏太和城遗址、德化碑、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等,是这座古城的历史见证。大理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苍山如屏,挺拔嵯峨;洱海似镜,烟波浩淼。濒临洱海南端的洱海公园,亭台楼阁别具情趣。“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组成的“风花雪月”四景,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大理民族风情浓郁,白族民居建筑古朴,玲珑剔透。庭院里“家家流水,户户茶花”,白族妇女的服饰,色彩明快、和谐,粗犷与秀美并存,诸多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产于苍山的大理石,以质地细腻,色泽明丽,花纹美观而著称于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今日的大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城镇轻、手工业兼有,大理石、沱茶、云木家俱、草编、扎染等工艺制品,驰名国内外,农村物阜民丰,六畜兴旺,成为滇西的“鱼米之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