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邱园文化与番仔园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邱园文化与番仔园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大邱园文化以南投县集集镇大邱园遗址为代表。此外,还有长顶山、田寮园等遗址,均在集集镇境内。大邱园文化的早期与营埔文化晚期、晚期则与番仔园文化早期并行一段时间。大邱园文化在中部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中,曾列在营埔文化之前。宋文薰、连照美根据近年来C 14 测定的年代,将它移于营埔文化之后。 ④ 大邱园文化的石器大都磨光,器形有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矛、石镞等。陶器多素面,部分器皿口部以下饰贝纹,主要器形有盘口釜、敛口钵、壶、罐等,其中盘口釜颇具特征。 ⑤ 从斧、锛、刀、矛、镞等石器工具和釜、钵、壶、罐等生活用具看,大邱园文化的主人是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的民族。由于所知这一文化的内容甚少,其源流尚不清楚。 番仔园文化以台中县大甲镇番仔园遗址为代表遗址。其它遗址属本县龙井乡的龙泉村与山脚两遗址。据C 14 测定,番仔园遗址的一件贝壳年代是: Y―1499 1500±80B.P.或450±80A.D. 宋文薰将番仔园文化与北部的十三行文化和南部的茑松文化,并称为台湾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⑥ 番仔园遗址位于大甲镇铁砧山西山脚下,属贝丘遗址。据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有石器、陶片、玻璃饰物和墓葬出土。在16座墓葬中,包括一个6岁小孩,都行俯身葬,绝大多数无墓穴与棺椁痕迹,个别墓穴仅容一具尸体。编号M3,头骨围绕着5块直径10厘米的河卵石。M6腰部之上有红烧土和木炭碎块,背部压着5个大石头。M15有拔齿痕迹,计拔除右第一臼齿和左第一、二臼齿。这类情形,或许是表示死者的特殊身份,如酋长、巫师、勇士;或是对于非正常死亡者所采取的压胜做法,即与他们的原始信仰有关。在以上墓葬中,还发现磨制石刀残片一件,半透明三角形剖面和浅绿色透明玻璃手镯残片各一件,以及碎陶片和兽骨碎片等。 ① 据宋文薰研究,其陶器质地与前一阶段新石器时代者显然有别,火候较高,较为坚硬,灰黑色栉纹及圈点纹陶占半数以上。石器显著减少,但常见砾石石片打制的石刀。宋氏虽然认为番仔园文化与北部十三行文化“互相有密切的关连,但可能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二者之间不仅陶色不同(北部多棕色印纹陶,无石刀),“更有甚者,二地区各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北部者行侧身屈肢葬,中部者皆行俯身葬。” ② 关于番仔园文化的来源与族属,前引张光直的意见,认为中部较晚的灰、黑陶文化,在陶器特征上与良渚文化有不少可以比较之处,是龙山形成期文化自大陆渡海而来,是现代台湾土著民族中若干族群祖先文化。笔者认为,张光直所说的现代土著民族若干族群的祖先,应是通常所说的“平埔族”的某些族群有关,而与“高山族”的祖先没有多少联系,这不仅因为西部沿海是平埔各族群的传统居住地,而且高山族各族群既有屈肢蹲踞葬,也有屈肢侧身葬,却没有行俯身葬的族群。特别是居住地与平埔族最为接近的赛夏人,“以竖葬为最吉,可称为该族的理想型,侧葬尚可,俯葬则大凶,必须改正,所以没有俯葬型。” ③ 考古工作者把中部史前文化层次,分为第一黑陶文化层或古期黑陶,与第二黑陶文化层或新期黑陶。 李亦园认为,这类遗址中既有平埔族土著所用之贝制、玛 制装饰品;有铁制小型刀出土,实代表较晚之时代;同时,遗址的分布区域有很多与平埔族的原居住地相合,故认为“中部史前文化中的第二黑陶文化可能为与中部平埔族有关的文化”。 ④ 在台湾岛内,找不到俯身葬俗的源头。在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俯身葬俗出现。如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新石期贝丘遗址,葬式明确的3具骨骼中,2具为仰身屈肢,1具为俯身屈肢葬,头北足南,下肢并拢前屈,上肢屈向胸前。 ③ 在安阳后岗遗址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层中,均发现俯身葬式:M14属于仰韶文化墓葬,2具人骨头均向南,俯身直肢。经C 14 测定该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3730年―3570年;M8属龙山文化层,俯身直肢葬,两手交叉压于腹下。C 14 测定该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1960年―1850年。 ① 在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的马家浜和圩墩遗址,盛行俯身葬。在马家浜遗址墓地已发现的30具人骨架多为头北脚南,以俯身葬为主,其次为仰身直肢葬;圩墩遗址第一批发掘的墓葬24座,主要也是俯身葬。 ② C 14 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3670―2685年。 ③ 到了崧泽文化阶段,就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了。不仅河南龙山文化后岗类型有俯身葬,山东龙山文化也有俯身葬。如山东宁阳的堡头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商代前期,在120余座墓葬中,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微屈肢、俯身等,绝大多数头向从东。 ④ 在河北定州新近发现的商代古墓群中,墓主人头北脚南,成仰身或俯身直肢葬式。 ⑤ 在辽东半岛青铜时代10座墓葬中,有2座行俯身葬。与龙山文化后岗遗址相似的是,死者两手压在骨盆下面。与番仔园文化相同的是,小孩也行俯身葬(M8)。其时代为“战国初期”。 ⑥ 比较大陆与台湾番仔园文化俯身葬的情形,有的是俯身直肢式,有的是俯身屈肢式,头向也不尽相同。番仔园文化的主人葬式属于后者,但略有不同,死者肘关节屈折,置于坐骨之上,头向东南。这些可以看作各地的不同特点。我们认为,从马家浜遗址与番仔园遗址看,两处都以俯身葬为主,番仔园文化主人身长只有153厘米,与太湖流域的越人身高相近。因此,台湾岛上的“第二黑陶文化”的主人,当是大陆越人传入的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