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商业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津商业文化分类:【传统文化】 天津当海河和它的五大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汇合之处,西北到北京130公里,东南到渤海口72公里(海岸因淤积逐渐东移,所以历史上记载的数字小于此数),是内河航运联系南北的咽喉,也是海上进入幽燕和拱卫北京的门户。由于这种地位,这里商业一直比较发达,而它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业城市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大约6000年以前,天津平原还是一片浅海,以后上升成陆。考古资料证明,天津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主要是在燕国统治下进行的。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永济渠经由天津,使这里成为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往来北京东面的涿郡的必经之地。作为内河港口,接送兵甲,装卸粮草,大大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唐朝定都长安,幽燕为边防要地,一再在河北、东北一带用兵,军队的给养大部来自江淮。为适应南粮北调的漕运需要,处于水运枢纽的天津地区出现了第一个港口城市――军粮城。繁重的运输任务,仅靠运河不能满足需要,特别北方冬季内河结冰,不得不借海上运输,江淮的漕粮由海道北运,入海河抵军粮城,再转给蓟州等地。交通运输是商业发展的前提,此二者又促进商业运输线上河埠商镇的经济发展。由漕运引出的仓站、闸站和支运、兑运交接所,使江河交叉之口的天津成为水陆聚会之地,人口集中之所。既有人口车船之聚,就有人口车船的日用之需。于是酒楼饭馆、旅舍客栈、商铺货店、驿站码头,乃至勾栏瓦舍、驻埠会馆等配套行业兴起。过去的小镇逐渐连片而成为重要都会。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竹木、薪炭、珍珠宝石、建筑材料等,多由天津转口到北方各地。宋代,宋辽虽在这一带对峙,设立了塘泊防线,但双方商业交往仍然频繁。金元以北京为首都,官府和军队的供给更加浩繁。经天津运往北京的物资越来越多,天津的商业经济也越来越繁荣。天津地域自古就有制盐之利,至明中叶已有“万灶沿河而居”的景象,到清朝,更成了沿海各盐场产品的最大的集散市场。随着盐业的发展,天津出现过不少大盐商,有的极为奢侈豪华,不可一世,有的建有私家园林。天津过去的盐业设施,是值得考察观光的项目。航运的发展使许多船工水手出海遇险,葬身鱼腹,为祈求出海平安,元朝在天津建了一座天妃宫,今名天后宫,俗称娘娘庙。每月初一、十五,香客甚众,春节前后,香火更盛。清朝入关后又兴起了“皇会”,传说天后诞生于三月二十三,此前数日要接连举行送驾、接驾等仪式、扮演百戏,酬谢神灵。届时鼓乐喧天,莲花落、秧歌、高跷、旱船、舞狮,各种玩艺应有尽有,天后宫今天仍是游览名胜之一。天津曲艺的发展和这里的商业文化密切相关。金朝把这里叫直沽寨,元朝在直沽寨设海津镇。明朝朱棣政变,为夺取皇权起兵,由直沽通过浮桥南下。胜利回师后,将海津镇改称“天津”(取“天子津渡”之意)。定都北京时,因这里是拱卫首都的门户,设置天津卫。“天津”由此得名。政治上、军事上、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更使天津商业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诏令放宽海禁,辽东粮豆开始由民间输入天津,天津成为南北粮食的集散地,各地粮商云集,大粮商拥有多艘海船。随着又有洋货进来,出现了“洋货街”。崔旭在《念堂诗草?津门》中写的:“沉檀珠翠来闽海,花鸟楼台绕卫河,商贾竞驱盐利,优伶纷逐酒筵歌”、“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和兰(荷兰)琐伏西番锦,怪怪奇奇洋货街”,即是当时现实的写照。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被迫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美划紫竹林一带为租界,租界沿海河西岸而设,长数公里。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法国、俄国相继在天津开了租界,列强还不断扩展租界,“层楼四起,几成洋场”,“歌楼酒肆,丛错其间”。帝国主义、买办官商在这里办起工业,其中化学工业在全国较早兴起,工商互相促进,天津呈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繁荣景象。开埠以来,英法在紫竹林兴建码头,取代三汊口漕运码头,成为天津港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为其垄断。后来日本因得地利之便商船来津数量超过英法。上述租界各色各样的街道、建筑以及码头等设施,今天作为历史的教材,可供人们参观和反思。解放后,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对国外的直接贸易有了重要发展,贸易总值及海关税收均仅次于上海,成为我国三个直辖市之一,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商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深圳等地突飞猛进,天津也在努力发展自己,力争保持其在全国商埠中的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