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失蜡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失蜡法

分类:【传统文化】

失蜡法是冶铸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国外有学者甚至将其历史重要性与火和轮的发现相提并论。我国传统的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捏蜡法、拨蜡法等,它与现代熔模精密铸造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并且,现代的熔模铸造就是由其发展而来的。曾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中国传统失蜡法的发明年代,唐以前尚无文献可考。《唐会要》记载唐初铸开元通宝钱使用蜡模:武德四年(621)欧阳询“进样,自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钱有掐文。”这是失蜡法的最早文献记载。“”即蜡的古写,出士及传世的开元通宝钱确有一种于钱背有甲痕的。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最早具体记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过程,是用蜡刻画成模,放在桶状容器中,铸型的粥状泥浆、纸筋细泥和背料分三层组成,然后出蜡、浇注。《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于至元十二年(1275)设出蜡局,专管失蜡铸造。《元代画塑记》有关于失蜡法铸像的诸条记载。明代《宣德鼎彝谱》载有失蜡法铸宫廷用器;《天工开物》记述失蜡法铸大钟。清《广诸司磁器库铜作则例》记载内务府造办处铜作以失蜡法制作各种复杂艺术铸件。明清印书中也有一些失蜡铸印的工艺记载,如明文彭《印史》、清朱象贤《印典》、清叶尔宽《摹印传灯》等。出土文物,为我们推断失蜡法在中国的应用年代提供了实证。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其中的尊、盘二器形制复杂而和谐,器身周边饰有夔、龙等附件,盘的口沿和尊的圈足有镂空花纹,颈部透空附件更是异常精巧、玲珑剔透。经众多专家鉴定,尊、盘系用了整铸、分铸等泥范铸造技术及失蜡法、铸焊等综合工艺制成,两件器物的颈部透空附件由失蜡法铸制。1979年,对河南浙川楚墓春秋晚期青铜器进行鉴定,发现其中的铜禁、铜盏等器均是失蜡法所铸。特别是铜禁属大型失蜡铸件,蜡模分为28片再焊接成形。它们的纹饰和曾侯乙尊、盘类似而较原始,铸作年代要早百余年。依出土文物考察,失蜡法在春秋中晚期已较为成熟,其发明年代应更早,商周时期是具备了产生失蜡法的基本条件的。从这些失蜡铸件的器形、纹饰和制作方法来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无疑是有其独立起源的。失蜡法发明后,历代均有大量精美的失蜡铸件。云南石寨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贮宁器,器盖有作各种姿态的人像127个和各种器物与动物,形象生动、造型复杂,系用失蜡法所铸。汉代的铜印、南北朝以来的铸像,许多是用失蜡法铸造的。现存北京故宫、颐和园的铜狮、铜象、龟、鹤等,是明清失蜡铸件的代表作品。我国的失蜡法很早就传播到邻国朝鲜和日本。日本于4世纪的仁德天皇时代由中国传入失蜡工艺,称为“真土型”,主要用来铸造佛像、佛具。

我国古代三大金属铸造技术之一。又称“剥蜡法”。是一种精密的熔模铸造方法。工艺过程大致为:先用蜡、松香、油脂等配制成蜡料,再根据需要制成不同形状、纹饰的蜡胎,再用泥挂涂四周,仅留冒口,阴干后,加热把蜡熔化除去,形成铸型空腔,最后浇铸成品。失蜡法铸造技术战国前已有之,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尊盘,颈部剔透镂空,说明熔模铸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汉唐失蜡法铸造续有发展;以后历代文献不乏失蜡工艺和失蜡铸像的记载;现存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等处的铜狮、铜象、铜鹤、狻猊等,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用失蜡法铸造的雕塑作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