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姓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姓氏

分类:【传统文化】

姓和氏合称。姓为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之称号,氏指由姓衍生之分支。古姓多从女旁字,如:姬、姜、姒、姚、嬴等姓。“姓”字,本身亦从女旁。此表明我祖先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制。周代姓氏制度与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密切联系。姓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吴等国均姓“姬”,齐、申、许等国均姓“姜”,秦、徐等国均姓“嬴”,各为同姓;而鲁与齐国、秦与郑国等均为异姓,余类推;对天子或国君而言,异姓即庶姓。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明贵贱,贵族有姓有氏,平民只称名。氏,或源于受封之国名,如:齐氏、宋氏;或源于受封之地名,如:赵氏(赵衰祖先封于赵城)、商氏(商鞅);或源于所居地名,如:东方氏、南郭氏;或源于祖先之谥号或字,如:文氏(周文王之支庶子孙)、季氏(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或源于官爵名称,如:王氏、侯氏、司马氏、司徒氏;或源于职业,如:巫氏、陶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待嫁女子,姓上冠以所出生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或加上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叔姬。出嫁后,姓上冠以所自出之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国氏);嫁于国君,姓上冠以配偶国名,如:鲁姜、秦姬;嫁于卿大夫,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死后,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赢(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另外,妇女之称呼,还可于姓后加一“氏”字,如:姜氏、姬氏、嬴氏等。姓稳定不变,氏则可变,如:战国时代商鞅,本卫国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于“商”,故又称商鞅或商君,战国以后,逐渐以氏为姓。《史记》称汉高祖刘邦“姓刘氏”,称秦始皇“姓赵氏”。进而姓氏合而不分。于是,姓仍用以别婚姻,而明贵贱则以地望。参见“地望”。

姓与氏的合称。在上古,姓和氏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姓是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上古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详见“姓”、“氏”条。

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现代人类学上所说的“图腾”。远古时代,男女群居,没有家族,更没有家庭,由一个老祖母及其子孙共同生活,就构成了最原始的氏族组织。这些氏族采用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作本氏族的崇拜对象,这就是图腾。图腾是氏族的称号,其功能在于保存具有这一称号的全体氏族成员的世系,借此与别的氏族区别开来。“因生以为姓”,姓就是生,生就是所生的图腾,这就是 “姓” 的由来。当此之时,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图腾即氏族的称号表明的是母系血缘关系,这就是“姓” 字由 “女” 和 “生” 构成的道理。姓最初是从母系,而不是从父系,现在最早的姓,如姬、姚、姜、姒、妫等,都从女旁,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当先民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姓才逐渐成为父系血缘关系的标志。随着人口的繁衍,原始氏族集团不断分解,分出许多分支,进入文明社会后,这些氏族分支就构成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族或家族组织,或以爵位 (如皇、王、公、侯、王孙、公孙等) 为号,或以官职(如司马、司徒、司空、太史、史等) 为号,或以所封国名或采邑(如夏、商、周、齐、鲁、卫、秦、燕、楚、宋、赵、韩、魏等)为号,或以所居地名 (如西门、东门、南郭、南宫、百里等) 为号,或以先祖所从事职业 (如巫、屠、陶、匠、卜等) 为号,还有以数字为号的,如万、伍、第五(东汉名臣第五伦即其人) 等,这就是所谓 “氏”。如商族本为子姓,后来分出许多分支,如宋、孔、华、向、乐、萧等宗族或家族; 周族本为姬姓,后来又分出孟、季、孙、游等宗族或家族,就是由一 “姓” 而分出多 “氏”。简单地说,在古代,姓是氏族的称号,表示的是始祖血缘关系;氏则是宗族或家族的称号,表示的是近祖的身份关系。春秋时代,姓和氏还有明显区别,其功能也不同。姓的功能是 “别婚姻”,就是 “同姓不婚”,因此贵族女子必须称姓,表示出生于某个氏族。如鲁为周的同姓国,姓姬,其公主就称 “姬”; 又如齐国姓姜,齐侯公主就称 “姜”。氏的功能是“别贵贱”,是贵族现有身份的标志,平民有名无氏,因此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如孔子是商人后裔,姓子,孔是氏,弟子称他“孔氏”,同辈称他 “孔丘”,而不称“子丘”。及至战国时代,诸侯兼并,战败国的贵族一落千丈,甚至沦为奴隶,于是作为贵族身份标志的 “氏” 也就失去了意义,姓和氏逐渐合一。秦汉以后,姓和氏不再有分别,姓氏作为家族系统的标志和称号,就基本成为定制。但姓氏还在不断变化,主要是因为种种原因 (如避讳、避祸、简化等) 改姓,如籍氏因避西楚霸王项羽 (名籍) 讳而改为席氏,西汉名将韩信被灭族时,其子逃往南粤,取韩字一半,改姓韦。随着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姓氏也带到汉族的姓氏中来,如宇文、尉迟、呼延等。据东汉学者应劭 《风俗通义》 统计,古代姓氏约有五百多个; 宋朝无名氏秀才编写的 《百家姓》 收入常见姓四百三十八个 (其中复姓三十个),而据南宋学者郑樵统计,当时的姓约有一千七百四十五个;清朝学者张澍统计古今姓氏约有五千一百二十九个。到了现代,许多姓已经绝迹,但大约仍有三千个左右的姓存在。

秦汉以前,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而来的族号,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故古姓多从女旁,如姬、嬴、姚、姜、姒等。先秦时贵族女子无论婚前婚后,都必须带上姓,因为姓是有别婚姻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很早就懂得了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个族分成若干支,每个族有一特殊的称号,这就是氏。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别贵贱的。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制时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只称氏而不称姓。贵族氏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如郑庄公、齐桓公,“郑”、“齐”都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屈原、颍考叔是以受封的邑名“屈”、“颍”为氏。乐正夔、司马牛,是以周时的官名乐正、司马为氏。孔丘的“孔”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孔丘姓“子”。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是无姓氏的。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无有氏,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所以说后世的姓即先秦的氏。清?顾炎武《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而为一。”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如张、李、王为单姓;司马、诸葛、欧阳为复姓。今天说起姓氏,专指姓,而无姓、氏之别。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姓氏已超过八千个,姓也并非只是“百家姓,而是四百六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六十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