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婆罗多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婆罗多舞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的舞派之一。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主要是赞颂毗湿奴神、湿婆神和黑天神。一般是独舞,有时也由2至4人合舞。婆罗多舞共分为6段:第一段称“阿拉里布”,音乐一响,身着漂亮衣裙、头戴半圆形花环的女演员,先双脚并拢,凝神静立,双手叉腰,然后将双手举过头顶,手掌合十,随着音乐起舞。第二段称“杰提斯瓦拉姆”,演员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舞步的表演随着音乐的旋律不断变化。第三段称“瑟伯达姆”,演员的颈部和眼珠随着音乐的节奏灵活地转动。第四段为“瓦尔那姆”,基本上是些模拟动作,从这些模拟动作中可以看出演员的舞技和水平。第五段为“帕达姆”,是婆罗多舞的表演高潮。演员在不同舞步的配合下,要以眼睛、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出内心的复杂感情。在演员表演的同时,歌唱家在幕后交替演唱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梵文颂神的歌曲。第六段为“迪拉内”,演员的双脚有节奏地跳动着,姿态优美、舞步轻快,并随着音乐不断加快,直至结束。 印度五种古典舞蹈中最重要的一种。起源于泰米尔纳德邦,流行于南印度。该舞主要为表现宗教主题和祈祷服务,最初只能由寺庙的舞姬跳,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被允许在舞台上公开表演。婆罗多舞为独舞,通常持续跳两小时。在正宗的婆罗多舞中,对舞技有严格规定: 两腿弯曲,呈特有的低蹲姿势; 双足踏跳,形成复杂交错的节奏; 颈、双臂和两肩都是舞蹈语汇的组成部分。该舞还有哑剧成分,靠传统的手语来表述故事内容,用面部来传达情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