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骈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骈文分类:【传统文化】 文体名。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指两马并驾;俪指夫妻成双,因这种文体以对仗、骈偶、用典和声律为主要特征,故名。确立于魏晋,繁兴于六朝,但唐代以后才有“骈文”、“骈俪文”之名。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如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文’殊途。”骈文从古代文学中修辞手法演变而来,其中自然不乏名篇佳作,但其主导方面,却往往以形式和技巧的追求来掩盖空虚贫乏的内容。故至初唐,尽管余风尚炽,其积弊已开始遭到魏征等人反对。至韩愈、柳宗元则力揭其形式主义的危害。以所谓“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一出,便推倒了骈文的声势和地位。 文体名。骈文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体,至南北朝时达到极盛,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文的特点是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用典等,而且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实际上是一种“格律文”。所谓 “骈”,原指两马并驾,骈文的句式特点是两两配对,即对偶或对仗,故称 “骈文”或 “骈俪文”。骈偶并非魏晋文人的发明,在先秦的文章中,就有许多两两相配的句子,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等人的文章中,更是大量运用平行句法,但这主要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而且不存在固定的格式,因此不能算作一种文体。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纯艺术的角度注意文章的形式和词藻的华美,于是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对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着四声的发现,人们对文章语言的音韵之美也刻意追求起来。人们的种种尝试和追求,目的是创造一种赏心悦目、声情并茂的美文。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新文体,即对仗工稳、词藻华美、音韵铿锵、风格典雅的骈文。南北朝时代,可以说是骈文的天下,文人一提笔,就是“骈四俪六”。甚至连朋友之间平常的通信,也要写成文采斐然、音韵铿锵的美文,如梁朝陶宏景的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陈鳞竞跃……” 这种文风延续到初唐,王勃传世的名篇 《滕王阁序》 就是一篇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骆宾王代徐敬业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也是采用的骈文: “……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直到唐宋古文运动后,骈文的正统地位才逐渐被古文取代,但在某些领域中,骈文依旧独占鳌头,如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 “八股文” 就是标准的骈文。骈文对传统文人有莫大的魅力,因为其难度比散体文大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正好显示其高超的技巧。直到二十世纪上叶,一些新文学作家和留洋归来的学者还将骈文视为文章的一种基本功,甚至以擅长写骈文自夸于人。 文体名。与“古文”相对而言,又称“骈俪文”。骈文产生于两汉,魏晋后逐渐发展,南北朝为其全盛时期。唐宋以后,古文勃兴,骈体文逐渐没落,但亦有人为之。骈文即偶文,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演变而来。其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语音上要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在修辞上讲究用典和藻饰。因骈文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故又称骈文为“四六文”。清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31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