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的政治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子的政治思想

分类:【传统文化】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逃居鲁国。孔子幼年丧父,生活困苦。成年后当过小官“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畜牧)。50岁以后在鲁国当过三个月“司寇”(治理盗贼)。以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始终得不到任用。晚年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讲学。他的言论主要保存在《论语》里。孔子在政治上向往西周的制度,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提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八佾》)孔子为政,把“正名”放在首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申,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名份,不越位,不僭礼,社会才能安定。但孔子的“复礼”并不是全盘因袭,而是主张在周礼的基础上有所损益。他主张以“德”、“礼”治国,以补充“政”、“刑”的不足。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慎刑罚,重教化,薄赋敛。斥责“苛政猛于虎”。他还提出“举贤才”的思想。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必须提倡“仁”。他多次讲仁就是“爱人”。他要求仁者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对于被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薄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为了“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周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能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

孔子在政治上反对春秋后期“天下无道”,政“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企图维护西周时代“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具有保守性。而他对周礼进行“损益”的主张,他的“仁学”思想,在当时也具有进步意义。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的“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就是从孔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