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望山摩崖造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望山摩崖造像分类:【传统文化】 在连云港市孔望山。相传孔子曾于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登山观海,孔望山田此得名。孔望山摩崖造像创作于东汉时期,比前秦建元二年(前366年)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早一二百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整个画面系根据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长15.6米、高9.7米,共有108尊人像,其中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雕刻手法大部分属汉画像石中拟浮雕一类。内容除佛教题材的涅?变图(或称释迦寂灭图)、舍身伺虎图、立佛、供佛等外,还有反映早期道教黄老思想以及当时世俗生活的宴饮图、叠罗汉图等。其中最精采的是涅?变图,造刻者将一块肉红色的石头凿成已入涅?的佛顶,即“横卧宝床”而“圆寂”的释迦牟尼的形象,并在其上方的断崖上镌刻50余个头脸各异、冠式不一、神情凄楚的人像,再现了佛陀涅?时“五十二类异众围绕而哀恸之象”的情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早期含佛教内容的摩崖造像。位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部,孔望山西南麓,北距连云港市区2公里。传因孔子登临观海而得名。有“神州第一窟”之称。造像就山势高低凿成,分布在东西长15.6米、高9.7米的山崖上,共108尊人物造像,最大者高1.54米,最小者仅10厘米。有宴饮图、迭罗汉图、佛祖涅?图、舍身饲虎图、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等。所绘人物肖像各具神态,雕刻技法大部分属汉画像石中“拟浮雕”一类。人物浮起,以粗率劲直的线条凿出面孔、手脚、衣褶等凸现部分,风格浑厚朴实。宴饮像则属“拟绘画”一类,精镂细凿,线条飘逸有致,堪称后世“白描”楷模。造像东侧还有大型圆雕石象和石蟾蜍。石象长鼻巨牙,尾卷足粗,上刻一“丁”字形头饰的象奴,手持钩鞭,脚带镣铐,右书“象石”二字,为我国现存汉代兽雕中的庞然大物。画像东另有龙洞石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