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字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字辈分类:【中国民俗】 判断是否来源于同一血缘祖先比较可靠的办法是论“字辈”(也称谱牒)。字辈中的“字”是文字的“字”。为了避免取名与先辈重复,每个宗族都用一首汉语五言四句(或八句)或七言四句诗来作为每一辈人取名(书名或叫大名)的依据,每一辈用诗句中的一个字。这就是“字辈”的来源。假若姓氏相同,字辈诗(即谱牒)也相同,那就可以确定无疑是属于一个家族。若字辈诗(谱牒)不同,则可以确定不属于同一个家族。 这本来是流行于汉族中的习俗,但历史上它对少数民族产生影响,逐渐被各民族仿效。各民族中这一过程的具体情况如何,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估计自明代汉族移民大量进入贵州后才开始的,到清代改土归流后加速了这一进程。如雍正初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时认为“苗人多同名”,应“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以便稽查”。接着,在今黔东南、黔南一带设新疆六厅,造户口册时,便按头人或户主的苗名译音为姓,或由个人选用汉姓。有些读了书或在官府做事的,于是仿效汉人定字辈、修家谱、立宗祠。但有些民族在接受这一习俗时,本民族的取名方式也并行不悖。如苗族的名字中就有苗名和汉名的区别,在使用汉姓初期,苗族大都采取在苗名上冠以汉姓的方式取名。布依、侗、水等民族中,既采用按字辈取书名的方式,也继承本民族取小名的方式。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辨别哪些家庭与自己来源于共同祖先的方法,但最简便、最易记的还是排字辈。两个同姓的陌生人相遇,通过数字辈(背自己家的字辈诗),就马上可以知道对方与自己是否属于同一宗族,如果属于同一宗族,也会马上知道各自处于哪一个辈分。 汉族姓氏有单姓和复姓之分,贵州少数民族以单姓为主,也有少部分复姓家族,比如铜仁地区侗族中就有姓令狐的。采用论字辈的方式取名,一个人的姓名中就包含姓和名两大部分,其中姓是宗族的标志,名中则有标志这个人辈分的字辈和这个人区别于别人的名。因此单姓家族每个人的姓名一般为三个字,复姓则为四个字。也有取单名的。在单名中,姓后边的名就只是这个人的标志性符号,而没有标志辈分的字辈。但取单名者往往也有一个双名,而且单名并非辈辈连续取下去,所以单名不至于造成辈分次序的混乱。 每一个宗族的字辈诗,多数为20个字,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法那罗姓的字辈诗为:“永有正朝廷,国安顺天星。吉光流路远,万事大家生。”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昂村石姓的字辈诗为:“永正春儒仕,宗昭道有之。锦文昌国本,鸿聚玉林池。”20世纪80年代,分布于黔南三都、荔波、独山等地以及黔东南榕江县的石姓代表汇聚于先祖念公故地―――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兰岭村,经商定,再续“清平芳坤定,仁德振家声。雄奇志高远,育才建邦兴”。也有一些例外,如三都水族自治县梅山潘氏,历史上本无字辈,清朝末期该家族潘文秀入学习汉文后,有了学名,于是从他这一辈开始,定了“文树一茂”四个字辈。到了潘一志这辈,又加了“建启平成”四个字,后来的潘茂巾又加上“云彦之钟”四个字,成了十二字的字辈。字辈诗定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修改。如正安、道真一带仡佬族郑姓大家族,原来的字辈诗为“昌望衍子遇,从永旭廷绍,泰仕文光先,永德垂后世,泽留乾坤长,大振学远延”。后来,在郑氏宗祠家族大会上更改为:“昌遇旭廷绍,泰仕文光先,祖德乾坤大,学运后人延。”有人仍觉长,建议再改,于是在水车坝郑氏宗祠又改为:“文光先代,德继周传,维新世绪,天国启贤。”大家觉得太简,于是又改成现在沿用的谱牒:“学道明先圣,习书启达行,文章光尚国,富贵永朝天。” 当一部分人家快用完制定的字辈时,族中长老就召集本宗族代表大会,商议更换字辈事宜。新的字辈诗一经确定,便写进家谱中,在本宗族内散发、宣传,世代沿用。 字辈诗虽主要是用来排定辈分次序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内容。旧时代的字辈诗,有的是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有的是回顾本宗族光辉历史,勉励子孙发扬优良传统,再创辉煌的。如安顺一带杨姓家族的字辈诗:“朝起再应发,有登光开甲,国正天兴顺,世代保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字辈诗内容显得更加积极健康些。因此,旧时代的字辈诗固然有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因素,但好的字辈诗也会对宗族成员起潜移默化作用,对优良家风的形成、继承和发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迁徙,在更换字辈时无法与一部分成员联系,这部分成员只得自己解决,那么他们的新字辈就不可能与同宗族的其他成员相同,造成同宗而字辈不同的情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