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姜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孟姜女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传说人物。戏曲传统剧目,全称《孟姜女哭长城》。写秦始皇修长城,范杞梁(一作范杞良)被充夫役。其妻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历尽艰险到达长城时,范已埋骨城下。孟姜女哭夫,长城崩坍800余里。故事源出《左传》,民间流传中渐以反对封建暴政为主题。唐宋以来,戏曲、曲艺等多以此为题材,题名与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唐代有《孟姜女文变》,金院本有《孟姜女》(已佚)。宋元南戏有《孟姜女送寒衣》。元杂剧亦有此剧目。明传奇有《长城记》、《杞梁妻》。清代有“时剧”《孟姜女》,弹词《孟姜女寻夫》等,宝卷有《孟姜仙女宝卷》、《长城宝卷》,鼓词、子弟书有《盂姜女哭城》、《孟姜女寻夫》等。近代戏曲,曲艺演出更多,有《哭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等。江西采茶戏的整理本,1962年收入《中国戏曲集成?江西卷》。1984年和1986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一些分会在北戴河和上海,举行过“孟姜女学术讨论会”。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顾颉刚、钟敬文等著的《孟姜女故事论文集》。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顾颉刚著。孟姜女的传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全国流传极广,除戏曲、故事外,还有民歌、说唱等形式的文艺作品。如江苏等地流传的《孟姜女十二月花名》、《过关调》、《孟姜女春调》等。 民歌。全曲十二段,分别以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花名做序引,讲述孟姜女夫妇生离死别的故事,故又称为《十二月花名》。据传说,孟姜女千里奔波为丈夫送寒衣,来到长城脚下被守关军兵阻拦,她便将自己的身世编成小曲唱给他们听,唱得凄凉感人,被获准过了关口。这个故事唐以前就已广为流传,宋,元之后又配上时调小曲,传唱更广,成为重要的传统歌曲。从音乐上看,歌曲属徵调式,最早很可能出自江南民歌,这首歌在流传过程中还先后被改编为曲艺、戏曲和器乐曲。 沅水流域的人民,将其作为多功能神碉敬奉,认为她是一位保佑人们婚姻美满、家兴人旺、养蚕丰收、添福添寿的女神。在湘西、湘西北“还傩愿”时,除必请傩公、傩母神外,还必须请孟姜女神。认为如果孟姜女没请到,整个还愿活动便无效。 关于孟姜女的籍贯,湖南人说是常德府澧州嘉山人。《澧州志》载:“秦时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因始皇筑长城,久而不归,乃不惮远,亲往长城寻觅,今望夫台遗址尚存。台旁有小竹,其叶破碎如线,相传姜女望夫时,以针刺划如条,至今遂为种类。山下有江,江边有石,四方各尺许,光明可照,传为姜女镜石。”明嘉靖年间光禄马理和乔世宁都认为孟姜女是澧州人,他们在《孟姜女传》中都肯定了这点。清常熟人钱遵在《读书敏求记》中也肯定孟姜女是澧州人。湖南民间崇孟姜女为神,主要是崇其忠于爱情、不怕险阻、不畏强权,虽是一个普通弱女子,却不愧为人杰。 孟姜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她那勇于向封建徭役制度挑战的英雄气概、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她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不胫而走,成为与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齐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传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故乡,我国有好几个县市都被当地人视为孟姜女的故里。其中说她是同官 (今铜川市) 人的说法流传得比较广一些,就连山海关孟姜女庙碑刻也写道: “贞女孟姜,陕西同官人。”此外,《大明一统志》与 《陕西通志》也持此说。旧时,孟姜女是同官、宜君等县民众崇敬的神灵之一。同官金山上的孟姜女墓祠,今已重建,金碧辉煌,内有孟姜女的汉白玉雕像。同官黄堡镇孟家塬村,相传是孟姜女的诞生地,新竖有孟姜女故宅碑。宜君县哭泉乡的孟姜女祠,相传始建于唐代。如今,这些地方都已成为旅游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