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的生平事迹及生活时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孟子的生平事迹及生活时代

分类:【地域文化】

(一)少年时代

孟子出身贫寒,且幼年丧父,住的环境也不太好。从《列女传?母仪》等记载看,他曾与哭丧户、屠宰户等住在一起,并影响了幼年孟子的行为和学习。其母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出发,为了让儿子成才,曾经三迁其居,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且有“断机教子”之说。尽管这是后人造出来的,不一定是事实,但说明孟子出身下层,其母重视其教育,当是没有问题的。由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孟子终于成了精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春秋》的大儒。

(二)所处时代背景

孟子所处战国中晚期,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即将完成的时期。封建经济已基本确立,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掌权,社会发展趋向统一。经过春秋以来数百年的战争、兼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大小百余国家基本上只剩下齐、楚、秦、赵、魏、韩、燕等七雄了。其余小国有几个夹在大国中间,也多沦为大国附庸,于局势已不大起什么作用。这些大国,为了不致被其他强国吃掉,也为了能够统一中国,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争取人民。因此,此一时期农田水利有很大发展。再是各国都进行改革,推行变法。从战国初起,魏文侯用李悝变法,行“尽地利之教”;又编订《法经》,实行法治,保护私有财产,打击残余奴隶主贵族势力。略早于孟子,吴起先后在魏、楚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诚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说: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争取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进步的社会潮流。孟子是顺应这一潮流,主张统一的。但是他不同意各国诸侯和各变法者的办法,即用“法治”和“霸道”互相攻伐、兼并,而是主张用“王道”、“仁政”来征服民心,实现统一。所以他强调“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的“王道”政治。其实,“王道”是一种温和的改良,这在当时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大国竞雄的形势下,只有用武力才能统一中国。

与政治上大国争雄一样,思想界也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个斗争虽不是刀兵相见,而是互相论辩,百家争鸣,但是也是互不相让,有你压倒我,我压倒你之势。当时儒家的论敌很多,主要是杨、墨二家。这两家当时势力雄厚,如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滕文公下》)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尽心下》)由这里既可看出儒、墨、杨的斗争,势如鼎足三分,但是其中也有互相“逃归”,即开始互相融合了。当然,孟子在斗争中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有点盛气凌人。他说: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而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捍卫意)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滕文公下》)

他痛斥杨、墨为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甚至骂人,说杨、墨“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有人说他好辩,他则说是“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同上)

当时“百家争鸣”的园地主要在齐鲁,尤其是齐国,处威、宣盛世,“诸侯东面朝齐”的时候,在那里设有稷下学宫,招致天下之贤士,诸子百家的优秀人物,齐集于稷下,互相争鸣。孟子先后居齐18年

,在争鸣中成就了其思想建树大业。

(三)周游列国

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和护法者自居,一生与孔子的遭遇也大体相似。他才学兼备,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以“王道”为目标。但是怀才不遇,没人任用。成年后即办教育,中年后周游列国,率其弟子,游说诸侯,推行其“王道”主张。孟子先后两次到过齐国,且居住时间很长。当时齐国处于威、宣鼎盛时期,南拒强楚,西破强魏,使诸侯“东面朝齐”。为了招揽天下贤士,齐国自田公午始设稷下学宫,至威、宣时也达到鼎盛。《史记?田完敬仲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孟子在稷下受到齐宣王的特别优待。如齐王授田骈“赀养千钟,徒百人。”(《战国策?齐策》)而对孟子则“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行,常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齐宣王还命孟子为大夫,一度为卿,其优宠无以复加。但是孟子并不满意。因为孟子到齐国的目的,是劝齐王实行“王道”,任用自己为政。他对宣王抱有极大希望,认为只要宣王任用自己,以齐国之大之强,人民之众,实行王道,统一天下如“反手也”(《公孙丑上》)。因此,他说:“如今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 予日望之!”(《公孙丑下》)但是,齐宣王并不任用他,只给他大夫名义和优厚待遇,而不给以职权。因为齐宣王并没有“王天下”的打算,只想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用“霸道”称霸中原也就足了。有一次二人对话: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无以,则王乎?”(《梁惠王上》)

意思是孔子之徒是王道主义者,对霸道是不谈的,桓、文称霸的事没有听说过。你要我讲的话,就讲讲王道吧。孟子说不知道“桓、文之事”是假,故意不说是真。二人观点如此不同,宣王怎么任用他呢? 对这一点孟子也很明白,早作了走的打算:用我,就实行王道;不用我,“则亦已矣”(《公孙丑下》),一去,也就算了。因此,齐宣王赐他黄金百镒他不受,因为没有给他职权。他说:“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同上)当然,到了他离去的时候,还是犹豫了一番。当他走到齐国边境时,在昼县客舍住了三天,希望宣王改变主张,把他追回,说句挽留他的话。但齐宣王没有追他,也没说挽留他。于是,他决心离开了齐国。

这是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在其第一次离开齐国以后,第二次去齐之前他曾去过宋国、滕国、鲁国和魏国。尤其是在魏和梁惠王的那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的王道主张。二人一见面,梁惠王便发问:“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十分干脆:“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二人观点十分对立。

梁,也就是魏。魏自文侯用李悝变法,国势强大起来,之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至梁惠王时,国力开始衰落。西败于秦,南败于楚,东败于齐。尤其是在齐魏桂陵与马陵之战中,大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擒,大伤元气,不得不东面事齐。但梁惠王好大喜功,不甘心失败,于是招纳文学游说之士,出谋划策,以图东山再起,称霸中原。所以一见孟子,便开门见山,道出了自己“有以利吾国”的意图。但孟子不同意他急功近利,要他行仁义,讲王道,作长远打算。于是便对惠王一口气讲了一大串什么“先义后利”、“与民同乐”、“无夺农时”、行“庠序之教”、“为民父母”、“施仁政、薄税敛”等王道主义的道理,直说得梁惠王心动意移,表示说:“寡人愿安承教”(同上)。但不久,梁惠王死了,孟子的主张也就落空。之后,孟子又去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没有威严,不像个君的样子,不可能实行“王道”,有所作为。因此,梁襄王问:“谁能统一?”孟子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襄王再问:“孰能与之?”孟子说:“天下莫不与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同上)说完便离开了魏国。

孟子还曾去过宋国和鲁国推行王道,但都没有被采纳。鲁平公干脆不见他。因为鲁国从孔子之时,对儒家的王道就不感兴趣,对孟子的一套更有些反感。只有在滕国受到滕文公的青睐。孟子在宋国时,还作为“世子”的滕文公出使楚国,往来途中,便两次去宋国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了“性善论”和“尧舜之道”,也就是“王道”。滕文公好仁义,即位之后即礼聘孟子至滕,馆于上宫,屡次问政于孟子。孟子借此充分发挥了他的“王道”学说。但滕是小国,方圆不足五十里,自身难保。滕文公问孟子说:“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又问:“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的回答有二。一是凿池筑城,“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关键是实行仁政,“强为善而已矣。”“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虽国小,也能发展。因此,他又有第二个办法,学周太王。周太王在?时,受到狄人入侵,怎么用珠玉、良马赠送也无济于事,只好退出?地,迁到岐山。因太王“仁人也”,?人“从之者如归市。”(以上均见《梁惠王下》)后来周终于发展起来,由不足五十里而至王天下。这是劝滕文公从长远打算,实行“仁政”、“王道”。但是,用孟子的话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公孙丑下》),战国时代的滕,已非周太王时代的周;在国家趋向统一,大国争雄,弱肉强食的时代,滕处齐楚两大国之间,靠行仁义,远水难救近火,仍然是行不通的。

孟子四处碰壁之后,晚年回邹,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从而成就了其学术思想的宏伟建树。

(四)孟子的学术思想成就

孟子一生坎坷,但奋斗不息;仕途失意,反而促成了其思想建树。首先,不做官使他有时间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他自己说,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为最大的快乐。的确,其教育成就重大。其弟子闻名者虽不及孔子之多,但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在战国也都是饱学之士,这对齐鲁文化来讲就是一大贡献。其次是,没有官职所守,来去自由,游历各国,广见博闻。尤其是他在齐国稷下的长时期里,上干世主,不治而议论;下与各派名家接触,论辩争鸣,从而从各家吸取营养,使其思想日臻完善成熟。从《孟子》书看,他与墨、法、名、农、阴阳、杨朱等诸家都有论辩,在论辩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尽管争起来势不两立,其实“不打不相识”,争的结果是使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如孟子对墨家骂的最凶,甚至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是禽兽也”,但墨家逻辑思想中关于类概念,他是吸收了的。至于宋?、尹文的道家思想(有人说宋、尹是墨家)对孟子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孟子对儒家的继承发展,是在吸取各家思想和现实社会思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创新而完成的。这从其思想体系可以看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