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学政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学官。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又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台。因兼考武生,故加提督衔。“学政”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顺治年间各省设提学道,直隶、江南设提学御史。至康熙时改为提督学政。雍正时始定各省督学均称提督学院或督学部院。故士子应学政考试称之为“院试”。学政为各省管理教育文化的最高行政长官。除奉天由奉天府丞兼,台湾由台湾道兼之外,顺天及每省各1人,一般皆驻各省省会。清中叶以后,学政专掌生员之考课黜陟及督察师儒,称为“案监”。除掌管学校政令外,还要定期对下属府、州、县学进行岁考和科考,并负责保送经考试和考查合格者参加乡试,此外兼管地方教化学术事宜。学政皆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及部属官中进士出身者简派,三年一任。在任学政期间,不管本人原来官阶品级大小,皆作钦差官待遇,与督抚平行,督抚不得干预学务。光绪在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提学使,俗称“学台”。辛亥革命后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