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元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7 蔡元培

多次游学西欧探研哲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颇受法德两国近代某些思想家的影响。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他反对封建政治、文化教育,主张学习西方并“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认为“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1910年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为近代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著作。在他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意志”,接受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思想。他宣传康德哲学,认为“盖世界有两方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前者相对于因果律,而后者超轶乎因果律。前者与空间时间有不可离之关系,而后者无空间时间之可言。前者可以经验,而后者全恃直观。故实体世界,不可名言也。”他相信科学,坚信进化论,批驳宗教神学。在其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说”。


062 蔡元培1868—1940

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83年中秀才,1884年在绍兴设馆教书两年。1889年中举,1892年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补翰林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涉猎西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鉴于朝廷“无可希望”,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开始转向反清革命。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4年在上海发起创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留学,次年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文学史等学科。1911年底回国。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主持全国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法、德等国学习和考察。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对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认为民国教育与君主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君主时代的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提出“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应由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育组成。确立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以此为方针,蔡元培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女子教育,主张教育独立于政党与宗教之外。其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北大实行了全面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造。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改革教学,整顿教师队伍;以“文理通科”为指导,在北大取消文理各科的界线,全校编为14个学系,改 ‘学年制’ 为 ‘选科制’。并改革大学体制,实行民主治校,设立评议会,行政会议,教授会管理学校。还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研究所,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保证大学质量。主要著作均收入《蔡元培全集》。


134 蔡元培

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与其教育思想相适,在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实践,主张“以公民道德为中坚”。认为先有道德现象,后有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后人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总结。肯定道德是发展变化的,指出古今道德有很大的不同,孔孟之道已不合时宜,“不妨把它改去,不必去死守它”。主张“公民道德的纲领”是“法国革命时代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并用古义证明,使之中国化。尤为重视道德“义务”,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履行自己“当尽之义务”,使自己的行为“合于世界进行之公列”。强调劳动的义务,指出“人不是为生而工,是为工而生”。重视 “扩充知识”与“纯洁品性”,认为“科学之修养”与“操行之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智育对于促进德育的关系极大,德育、智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青年要“扩充其知识,高尚其志趣,纯洁其品性”。在德育与美育的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德育兼意志感情二方面;美育毗于感情”。总之,以道德教育为中坚,全面论述德、智、体、美育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强调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但却反对像道学家那样进行空洞说教,而主张把道德教育寓于体育、智育、美育等各门课程中。这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60 蔡元培1868—1940

教育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学研究活动的倡导者。原字鹤卿,号鹤庼,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富商家庭。23岁始赴乡试,26岁考中进士,被点翰林。此后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中国教育会会长、教育部长、北大校长等职。在办学之余积极参加办报活动。1901年与张元济等在上海合办《外交报》,并为该刊撰译稿件。1903年担任上海爱国学社总理期间,曾与陈范所办《苏报》订约,由他和章太炎等几个学社成员轮流为该报供稿,写作了不少鼓吹民主革命的政论文章。同年12月,《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进行拒俄宣传,他参加了这份报纸的编辑工作,担任撰述。1904年3月,《俄事警闻》改名 《警钟日报》继续出版,他改任主编,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反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侵犯中国主权的爱国言论,对拒俄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18年10月,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新闻学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他亲自为该会起草章程,并积极参加该会的各项活动,被选为该会会长。

蔡元培1868—1940Cai Yuanpei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字鹤卿,号孑民。1892年时得翰林,旋补为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 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同情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回绍兴, 任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2年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任校长。创立中国教育会, 任会长。随后又发起组织爱国学社,从事革命宣传和爱国活动。1904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 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 代替封建主义“忠君”、“尊孔”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对教育进行了若干改革。1913年赴法。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6年回国。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实行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提倡学术研究, 开展百家争鸣, 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 同情学生爱国运动, 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20年2月, 破例招收9名女生在北大文科旁听,随后正式招收女生,首开男女同校的新风。1923年出游欧洲。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回国,任国民党浙江政治分会委员。1927年后,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九 一八事变后,赞成中共提出的国内团结共御外侮的政治主张。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并任副主席, 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赞誉他为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遗著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他认为康梁领导变法维新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因此,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赴德留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同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这一思想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袁世凯上台后,因不满其专制而辞去总长职,再次赴德、法等国,除研究学术外,还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1916年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造,他到校不久就聘请了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著名学者到北大任教,如胡适、陈独秀、马叙伦、马寅初、李仲揆(四光)、刘师培、辜鸿铭等,使北京大学在成为现代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大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国民党第三届中央监察委员、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在香港病逝。著作收入《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

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1月11日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光绪进士。少年时博览群书,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接触西学,倾向变法图强,同情维新派。1898年9月回绍兴,兴办教育,提倡>新学,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愤清廷腐败无能,逐渐转向革命。同年至上海,先后任南洋公学教员、爱国女校校长、中国教育会会长等职。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被指定为上海分部主盟人。1907年留学德国,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1912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职内积极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7月,因袁世凯擅权,与唐绍仪等同盟会阁员同时辞职,再次赴德,从事研究工作。1913年因宋教仁被刺,回国参加反袁,不久又赴法留学。1916年底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治校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的爱国斗争,营救过被捕学生。1920年赴欧美考察教育,次年归国。对北洋军阀不满,1923年愤辞北大校长职。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起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战中拥护国共合作。1939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于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

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子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他很早就献身于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 创立 “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中华民国成立,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改革封建旧教育,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新式教育,1907至1912年,留学于德国,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受过康德等人哲学的影响。1916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的学术和教育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招收女生入学,开创并坚持男女平等教育,使北大成为五 ·四运动的发源地。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同志在唁电中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唁电称他“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3月12日),其遗著由高平叔编为《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出版。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十分重视道德伦理问题,他写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是改造封建主义旧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纲领。他提出五种教育, 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均不可偏废。并认为,德育是五种教育的 “中坚”,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他把这个口号比附为中国儒家所提倡的 “义”“恕”“仁”,把欧洲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封建主义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世界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 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所谓世界观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论理,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通过美育以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7岁考取秀才,以后又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创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8年任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蔡元培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二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他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他认为新旧教育之不同,在于旧教育是以成人的成见强加于儿童,阻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新教育是以儿童个性为出发点,使其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学、自动、自助,教师只居于引导与辅助地位。他是儿童本位主义的拥护者与宣传者。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学术昌盛,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聘请教师,要“以造诣为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把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全校编制为14个学系,并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于“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他还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倡议改革讲义,只列纲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多留课外自学时间;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得以广泛涉猎各种学理,“庶有以祛其偏狭”;并在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蔡元培对于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劳动教育可使全国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解决劳心劳力的对立;平民教育可使全国平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达到了人人平等、幸福;女子教育可以造成完全人格,使男女平等,国家隆盛。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使平民也能到大学受教育。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蔡元培

美学上继承了古代审美社会功用的思想,强调以审美教育为手段,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达到人人相爱的境界。认为具有普遍性、超脱性的美感是沟通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唯一途径。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近代教育家。浙江绍兴人。曾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后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等职。在教育思想上,主张将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乎政治”两类。前者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后者则为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五者不可偏废,但强调“必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公民道德的全部内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和社会活动皆应实施美育。重视学生自动、自助、自学,认为教师只居于引导与辅助的地位。提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学术昌盛,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聘请教师要“以造诣为主”,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强调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对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妇女教育也很重视。对中国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都作出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等。参见“哲学”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

教育家,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倡导者和促进者。主张兴办博物馆事业,扩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之成为培养教育人才的一个阵地。曾任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主任委员,为该院的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

中国近代道德教育家。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强凌弱、贫富悬殊、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的原因是未设公民道德教育,致使亲爱精神亡佚;主张实行人道主义。撰写近代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1910年);翻译出版[德]鲍尔生(F.Paulsen,1846—1908)著《伦理学体系》中的第二编《伦理学原理》(1909年)。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

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1907年留学德国攻读人类学及哲学。1926年发表《说民族学》,在这篇文章里将“民族学”一词介绍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北大设人类学讲座。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人类学研究组并兼任主任,增设体质人类学科目。先后组织调查了广西凌云的瑶族、台湾的高山族、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这些调查报告都经其“精心审正”,然后出版。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类学家。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主要宣传康德哲学,认为世界分为现象界与实体界,前者相对于因果律,后者超轶乎因果律;前者与时空不可分离,后者无时空可言;前者可以由经验把握,后者全恃直观。认为近世除对古典哲学的整理和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外,还没有中国独创的哲学。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0—1940

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字鹤卿,仲申,号孑民。浙江山阴人。少时学作八股,崇宋儒。1892年中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投身教育。曾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担任会长。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并主持上海分会。1907年留德,研究哲学、伦理学和美学,著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伦理学通史——《中国伦理学史》,以及《中学修身教科书》等。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兼容并包的教育及学术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并曾组织北京大学进德会。这些措施,使北大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的中心,并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兼代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0年至1934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迁居香港,1940年病逝。其遗著编为《蔡元培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蔡元培伦理思想极为丰富。他主张有选择地继承传统道德遗产,以促进民主革命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需要。他善于博收古代圣贤思想和近代东西方伦理学家的思想,斟酌取舍并有所发展。他认为,伦理的极致,就是“从良心之命,以实现理想”(《中学修身教科书》),良心是命令人从善弃恶者,它来自固有和经验两种作用。道德的要旨是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即中国古代的义,平等即恕,博爱即仁。政治必须与道德的宗旨相一致,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鹄的,而每个具体个人现实之幸福当为其基础。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为了人群之幸福,要敢于从军、革命、暗杀直至自我牺牲。重视修己修身,主张体、智、德三育并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提倡一般人道主义,反对戳辱敌国之和平居民。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近代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蔡元培

蔡元培(1863—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18岁设馆教书,26岁中进士,点翰林,28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学位,爱国女学,曾被推为总理。1907年赴法留学,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年,1926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长,监察院长等职。1928年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明确提出要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义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创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且通令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积极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他以“教育独立”为口号,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军阀控制教育和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渗入学校,干涉教育。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仅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他的教育实路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革命青年,保护了一批才华出众思想进步的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欧洲美学小史》,编有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

蔡元培1868—1940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早年提倡民权和女权,创办中国教育会。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翌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心理学,深受康德、尼采哲学影响。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3年赴法考察教育。1915年与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培育了大量人才。哲学上主张“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墨守孔学的旧习”(《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认为我国传统哲学“没有科学作前提,永远以 ‘圣言量’ 为标准,而不能出烦琐哲学的范围。”(《简易哲学纲要》)赞同康德哲学,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实体两方面,前者相对于因果律、与时间空间不能分离、可以经验,而后者超轶乎因果律、无时间空间可言、不可名言、全恃直观。倡“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美感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以资产阶级的方法撰著近代中国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并于20年代初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著作今编为《蔡元培全集》、《蔡元培哲学论著》等。


蔡元培

蔡元培 (1863—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18岁设馆教书,26岁中进士,点翰林,28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学位,爱国女学,曾被推为总理。1907年赴法留学,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年,1926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长,监察院长等职。1928年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明确提出要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义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创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且通令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积极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他以 “教育独立”为口号,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军阀控制教育和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渗入学校,干涉教育。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仅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他的教育思路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 “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革命青年,保护了一批才华出众思想进步的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欧洲美学小史》,编有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

蔡元培

中国近代教育家。浙江绍兴人。1868年生。光绪年间进士。1898年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焕然一新,成为蜚声中外的最高学府。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即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著作有《蔡元培全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