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兵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兵制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军事制度。宋代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构成。禁兵为军队的主体,由各地精壮有才略的兵卒组成,人数多达百万以上,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1营500人,为基本作战单位,又称为“指挥”。其任务:一为宿卫京师,二为戍守外郡。依京师禁兵能制外郡禁兵的原则,一般2/3驻守京师,1/3戍守外郡。戍守外郡禁兵分三类:戍守边陲重镇的禁兵称屯泊,隶于州的禁兵称驻泊,戌守内郡的禁兵称屯驻。太祖鉴于前朝藩镇跋扈的教训,采用更戍法,令禁兵依驻地远近,或三年一轮换,或二年、一年一轮换。使兵不常随将,将不常领兵,二者间不易建立密切联系,则将难以拥兵跋扈。然造成兵不知将,将不习兵,遇战事指挥调动不灵的恶果。且“更戍交替、旁午道路,徒费许多人力物力。故神宗时,废更戍法。代之以置将法,全国各军事要地,置将92员,其中京畿37将,西北42将,东南13将,重点在北方,每将领兵3000人。北宋末,禁兵涣散,战斗力愈来愈差,南迁以后,禁兵不再为宋军主力,为御前诸军所代替。宋代厢军为地方诸州的镇守兵,素质、体能远低于禁兵,战斗力更差,一般供役使而已。乡兵为维持本地治安的兵丁,选自厢户,或由土兵应募。各地称法不同,有义勇、义兵、土丁、壮丁等称。蕃兵以边地归顺部民组成。《宋史?兵志序》:“其法始于国初;具籍塞下,团法以为藩篱之兵。其后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以乡兵之制。”宋时统兵权一划为三,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政机构,掌军事政令、将官的选用,但无统兵权。禁兵平日归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所掌,由其负责禁兵的训练及战时的调发,但无调兵权。禁兵的调遣权在皇帝,由皇帝下虎符方可调兵。遇战事,枢密院派将、三衙出兵,皇帝下虎符调兵,领兵将统兵出征,同时军队的行军、布阵等均由皇帝布署,领兵将必须依照执行,不得擅自愈越。战事结束,将官还朝,兵归三衙。宋军这种兵制及统兵、用兵方式是其对境外强敌屡战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兵祸不断的历史教训,统治者着手兵制改革。改革从二方面进行,一是消除藩镇兵权,建立中央正规军禁兵。朝廷令各地将骁勇强壮之兵送京城转隶禁军,其余老弱单薄者留地方充厢军。二是建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枢密院掌管兵符、军令,而不直接统领军队;三衙掌管军队的日常训练、制度,而不能调兵遣将。战事发生,朝廷派遣将帅统兵出征。三者兵权互相牵制,又均向皇帝负责,充分保证了朝廷主要是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把握。

禁兵为中央正规军,除充当皇城宿卫的班直外,分别隶属三衙。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其中营又称指挥,是禁兵最重要的一级编制。厢兵主要供服各类劳役之用,分都、指挥二级,分驻各地。其兵力,太祖后期达37万余人,其中禁兵有19万。太宗至道年间增至66万余人,禁兵为35万。真宗时再增至91万,禁兵为43万。仁宗庆历间达到125万之最高峰,其中禁兵为82万。英宗时略有裁减,神宗时缩减到83万,禁兵为56万。哲宗和徽宗时,又趋向回升,并日益腐败而缺乏战斗力。宋代地方民兵称乡兵,一般不脱离生产,编制各不相同,就地训练,以为防守,多数徒具形式,少数边州乡兵有一定战斗力。各地乡兵名称不一,有弓箭手、义勇、义军、忠勇、神锐、强壮、壮丁、弩手、刀?手、土丁、保胜、义兵、枪仗手等。土兵作为各地巡检统辖下的治安地方军,设置于神宗时期。一般说来,一个巡检司下隶土兵约数十人至百余人,常采用禁兵中都一级编制。北宋中后期在对西夏战争中组成西北少数民族士兵为主的军队称蕃兵,亦采用禁兵都、指挥两级编制,有相当战斗力,可算宋军中的精锐。

宋初实行更戍法,禁军以屯驻、就粮为名,以指挥为单位更戍各地,依限回驻京城。使将不专兵,兵不知将,影响训练,损伤战斗力,战时拼凑成军,一再招致军事失利。神宗时改革兵制,行置将法,将禁兵指挥组成将一级编制,置专职将官统领。一将兵力一般有数千人,少数达万余,其下设部、队二级编制,其上时设军一级编制,这样禁兵逐步改为军、将、部、队四级编制。由于军政腐败,北宋亡,禁兵主力也大部溃散。

南宋初年的战乱中,宋军主力大致可说有三支:一是御营军,二是宗泽创建的东京留守司军,三是陕西军。高宗将枢密院和三衙闲置一边,另设御营司,由宰相和执政分别任御营使和副使,掌管御营军。御营军初分成五军,各军的番号和兵力变化不定。建炎末,从御营军中分出三支大军:刘光世军、韩世忠军和张俊军,不属御营司统辖,故御营司权限大为削弱,直属部队已不多。这样,高宗又决定取消御营司,御前诸军改称神武军,并属枢密院统辖,又恢复了枢密院管军的旧体制。

宗泽军守开封,注意收编各类人马,号称百万,多次击退金军进攻。宗泽辞世,杜充接任,一反前任所为,撤回江南,后又降敌。所属将官岳飞在大军溃散之余,率部移屯宜兴,独自成军。克复建康府后,兵力增至万余。绍兴初,岳飞军番号升为神武副军,又改神武后军。陕西军被金兵击溃,将官吴?率部死守和尚原要塞,后又大败金军主力,威名大震,晋升为节度使,成为川陕军区主帅。于是南宋正规军呈现以五支大军为主力的局面,刘、韩、张、岳、吴成为五大帅,杨沂中和王彦两军也有一定实力,但居次要地位。

绍兴五年(1135),五大帅军队番号改为行营护军,分别为左、前、中、后、右护军。王彦军为前护副军,杨沂中军为殿前司军,各支军队总数达40余万人。绍兴十一年,与金和议成,谋解除诸帅兵权,时吴?病故,刘光世退闲,朝廷遂罢韩世忠、张俊、岳飞兵柄。先后撤消各行营护军番号,改名为某州府驻扎御前诸军,并进行缩编,将总兵力减至21万余人。此后,南宋正规军体制逐渐稳定下来。在长江沿岸和川陕交界地区,先后部署了10支大军,连同三衙的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三军,共13支屯驻大军,各有万余至数万人马。大军由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统领,下设军、将、部、队四级编制。到孝宗乾道中,10余支屯驻大军总兵力又恢复到40余万人。

北宋对水军并不重视,禁兵中只有神卫水军和殿司、步司两支虎翼水军,及登州的澄海、平海水军。厢军中也有一些水军,主要分布于南方各州。神宗时,令沿江、湖州军各置水军三、五百人,以巡检统辖,即在土兵中置水军,用以巡捕,维持治安。用于边防者,主要是山东半岛的澄海、平海水军四指挥,算是北宋最大一支水师。南宋前期除几支大军有水师外,朝廷陆续在各沿江、沿海地区设置制置使司,建设水军,负责江防与海防,孝宗时,共设置水军20多支。南宋中后期,沿江、沿淮和沿海各重要府、州、军,大致都已建有规模不等的水军,尤其重视长江下游至两浙路沿海地区的水军。水军的统辖体制,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或统属各屯驻大军,或归属地方官府。总之,水军在南宋已成为与陆军并重的一个重要军种。

南宋大体保留了北宋南方诸地禁兵、厢兵、土兵、弓手等的建置。除军情紧急时,将禁兵中的壮卒抽调入正规军中外,禁兵已论为杂役兵,与厢军所差不多。禁兵由各路安抚司统辖,土兵和弓手由各路提点刑狱司统辖。南宋各种非正规军约有20多万人,乃正规军之半。除服杂役外,也用于镇压小规模的起义,维持各地治安社会秩序等。

南宋中后期的兵制演变,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随着武将地位的显著提高,违反了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宋廷便采取一系列步骤,恢复以文制武的体制,主要是派文臣担任各路宣抚使、制置使等,在相当程度上逐渐剥夺了各屯驻大军都统制的兵权。然而这又造成机构重叠,十羊九牧的弊害。第二,在各屯驻大军之外,又创设各种名目的新军。如高宗时创设泉州左翼军、赣州右翼军、循州摧锋军等,孝宗时创设楚州武锋军、潭州飞虎军、扬州强勇军、江陵神劲军、成都飞山军等。尤其是开禧北伐的失败,证明了屯驻大军的腐朽颓靡,故另组新军的风气随之大盛。第三,原各屯驻大军的兵力被逐渐减削,降居正规军中的一小部分;而新创设的新军兵力在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正规军中的主力。南宋末,在元兵南侵的强大压力之下,宋军不断增兵添将,估计正规军已达五六十万人以上。且打破传统的守内虚外的部兵格局,将大量兵力部署在边境沿淮汉一带,据说守卫都城临安的步军司只有万余人,但这依然没能阻挡蒙古骑兵的凶猛攻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