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地质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地质学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科学意义上的地质学,形成于近现代。宋代以前,人们对土石之物注意较少,纵有考述,亦多不离阴阳五行之说。宋代不少学者对自然界某些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发表了不少近乎科学原理的见解,成为我国地质学思想的萌芽时期。杜绾、沈括、范成大等人都观察到石鱼、石蟹、石梅、石柏等奇状石头,认为系动、植物经千万年石化而成,是地质与气候演变的遗留物。沈括还推论这些化石年代与地层有相应关系,并进而推测,历史时期生物分布与变迁。朱熹见山峰作波浪状,推想系“水泛而成”,而高山有蛤蚌之壳,乃是沧海桑田的结果,认识到流水搬运泥沙造成平原,后固结成岩石的原理,并推论了地层横断的成因。杜绾指出“岁久土凝为石”,认识到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石这一地质学上的沉积作用。范成大较科学地解释太湖溶洞成因,认为太湖石的溶穴和优波崖溶洞系波涛冲击而成。沈括在解释浙南雁荡山峰和北方黄土地区地貌形成原因时,明确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自然成因说;在奉使河北时,发现太行山间夹有螺蚌壳,指出此地乃古昔之海滨,而华北平原则是浊泥堙积而成,是以泥沙淤积作用正确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第一人。在地质矿物方面,唐慎微《证类本草》、杜绾《云林石谱》、苏颂《本草图经》记载了上百种矿物的名称、产地、采法、形状、光泽高下,涉及到对某些地质现象的认识。沈括最早为石油命名,注意到油比水轻,随着地下水的流动在适宜地层中富集成矿,指出石油大量生成于地中,将来必大行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