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元学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元学案分类:【文化精萃】 学术史著作。清初黄宗羲首创,其子黄百家、门人全祖望续撰并修补,后由黄宗羲玄孙稚圭及其子平黼与王梓材、冯云濠、任绍基校刊。前后历时160余年始成全书。共一百卷。书始写于康熙十五年(1676),刻成于道光十八年(1838),未印刷。内容是将宋元两代学者的学术思想按其所属学派分别予以系统阐述。共收学者270余名,分列87个学案、2个学略、2个党案。每案首先列表,列举师友弟子,以明学术渊源;次叙学者生平、著作、思想,末附逸事及评论。卷首有全祖望所作的序录,对各学派的宗旨、学风均有陈述。全书组织细密持论平正,诸传内容有宋史所无或比宋史详尽者,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佳作之一。道光二十六年(1848)何绍基首次于北京刊印,是各流传本的祖本。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四朝学案》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元学术思想史。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人著。《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精心构思的又一部学术史著作,但他生前只完成了十七卷,其子黄百家续修,也没有完成。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全祖望以十年精力,完成此书的主要部分,后又由黄宗羲裔孙黄平黼补修,最后在道光年间,再经王梓材等人校补,前后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始成一百卷的定本。《宋元学案》记述宋元时代的学术思想流派,共立九十一学案,载学者两千余人,其体例与 《明儒学案》 基本相同,但每案前多出一表,列举师友弟子,以明师承系统,案末附诸人佚事和后人评论。宋代是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期,异说蜂起,流派众多,并不只是理学和心学所能包括的,即使在理学内部,也是派中有派,如濂学、关学、洛学、闽学等。《宋元学案》 按不同派别加以总结,资料翔实,组织细密,持论公允,历来为哲学史家所看重。 中国学术史著作。明清之际黄宗羲(1610―1695)、清全祖望(1705―1755)等撰。100卷,200万字。黄宗羲于康熙十五年(1676)后编辑此书,仅成17卷并序。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全祖望再为续作,成91学案。后由黄氏裔孙黄平黼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王梓材、冯云濠又为整理校补,始成百卷。前后历时160余年。收载91个学案(其中有三案称“略”),记宋元学者2000余人。如此卷帙浩繁、内容宏富的学术史著作,在我国学术史上是罕见的。从学术史角度看,此书长处颇多。第一,案卷设立以理学家为主干,但也不排除理学以外的其他重要学派和学者。如对王安石、陈亮、叶适等,均列有学案或学略,说明作者较少派别的偏见。梁启超曾谓是书“不定一尊,各派各家乃至理学以外之学者,平等看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一定的道理。第二,案卷的资料编选重在体现各家各派的学术特色,而不以某一既定标准定取舍,有助于全面完整地体现案主的学术思想风貌。第三,凡属重大的学术争论问题,注意综罗各家文献,兼取各派之说,而不专主一家一派之言,使得学术歧见得以呈现。第四,体例结构安排,着力于体现学统师承关系。每案首列一表,备举案主师友、弟子及其师承系统;再立案主小传,叙其生平与学术宗旨,并列学侣、同调、家学、门人、私淑、续传六项为附案;另设附录记载轶事及后人评论。组织编排极为细密。总之,《宋元学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的最终确立,同时它也代表了我国学案体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有《四部备要》本、《四朝学案》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及中华书局排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