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刑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刑统

分类:【文化精萃】

宋代的主要法典。又称《重详定刑统》、《刑统》。宋窦仪等撰。三十卷。太祖建隆四年(963)颁行。内有律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同时将中唐以来至宋初有关刑事规范的敕、令、格、式附入,并增折杖之制。太祖乾德四年(966)、神宗熙宁四年(1071)、哲宗绍圣元年(1094)曾几次重修,到宋世之终而未变。是我国古代一部基本的、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在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有1922年嘉业堂本,1984年中华书局版吴翊如点校本。

宋朝刑事法典。全名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963)“谟印颁行”,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之封建法典。以后历代均有修改。其编纂形式为:有关刑事之敕、令、格、式分别附载于律文各条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加以汇编,《宋刑统》将自唐开元二年(714)至宋初建隆三年(962)近150年间敕、令、格、式中之刑事规范,包括名例、断狱,编为12篇,凡213门。律文多为《唐律》之翻版,但亦有不同之处。《宋刑统》以刑律为主,敕、令、格、式分载于律文各条之后的编纂形式,对金代法典之编修起了一定作用。

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由窦仪、苏晓、奚屿、张希逊、陈光父、冯叔向编定。以后虽多次修订,但始终以此为本。《宋刑统》以唐律为准,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并增加了“折杖法”,即流徒加脊杖,笞杖改为臀杖的折换法。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原本已失传,现通行的是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院法制局刊印的重校范氏天一阁本。

宋朝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窦仪、苏晓等奉敕编纂。共30卷,213门,502条。宋建隆四年(963年)颁行生效。本法典在体系结构及内容上多仿自唐律。分12篇: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每条正文之下,附疏、议、问答,同时,增补宋初的敕、令。有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宋代基本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30卷。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张?将当时施行的律、令、格分门别类编纂,附以格敕,以《大中刑律统类》为名,创法典编纂新体例。刑统即刑律统类的省称。至五代后唐,重加修定,成《同光刑律统类》。后周又修改为《显德刑统》。宋建隆三年(962)太祖以其科条浩繁、多有不明之处,诏窦仪、苏晓等人加以修改补充。删去式、令、宣敕109条,增入新敕15条。《显德刑统》中原被删节掉的唐律疏文给予补齐。又录出律内“馀条准此”44条,附于名例律后。在难识之字下注以字音和字义,并加“释曰”二字以别于律文。其有古今异义,轻重不同,刑名未备者,则以“起请”之条,给予补正,共计32条。律文后所附敕、令、格、式,皆用一“准”字为标识。起请条,则低三格排行,用“臣等参详”四字冠首,以示区别。篇目之下,又分若干门。乾德元年(963)修成此书。连目录共31卷,213门,502条(不包括附录的敕、令、格、式和起请条)。书内律文照抄唐律和议疏,附唐令46条,唐格12条,唐式9条,唐代敕文51条,后唐敕文13条,后晋敕文1条,后汉敕文4条,宋代敕文若干条。刊行颁布后,成为法官议法定刑的基本依据。此后,宋曾多次以外在的方式加以修正。南宋绍兴年间,又将历朝修正条款,计92条,集为《绍兴申明刑统》刊印,与《宋刑统》并行。该法典流传稀少。1918年法制局刊本及1922年嘉业堂本皆源出天一阁钞本,第三十卷末略有残缺。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以嘉业堂本为底本,校以法制局本。1999年法律出版社点校本吸收了中华书局点校本成果,又作了些校正,是目前最佳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