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光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宝光寺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于新都县城北。相传建于东汉,隋时名“大石寺”。880年,唐僖宗避乱入蜀,以此寺为行宫。因寺僧于“福感塔”下掘出藏有13颗舍利子的石匣而改今名。宋代曾名“大觉寺”,香火极盛,僧逾3000。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道光年间重建、增修,至同治年间竣工。今存1塔5殿16院,面积8万平方米,以殿堂、塑像、文物、书画、舍利子和舍利塔多而被誉为“小博物馆”。寺藏千佛碑,刻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正中龛内有释伽说法像,迦叶、阿难胁侍左右。背面为西方3圣,两侧刻4大天王,上额中心为接引佛,四面碑身刻高仅5公分的佛像千尊。还有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暹罗(今泰国)国王赠送的贝叶经、锡兰赠的舍利子、明唐寅的《红树青山归晚樵》图、祝枝山的对联、清竹禅《捧沙献佛图》及唐碑拓片、湘绣字屏等近千件。罗汉堂为“田”字形廊轩建筑,外围环绕双道,中有十字廊隔为4个天井,便于自然采光。内塑罗汉500尊,佛、菩萨、祖师像77尊,身高约2米,全身鎏金,姿态各异,为全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雕塑群。 位于县城北。相传始建于东汉,原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880),黄巢攻破长安,僖宗逃抵成都,次年至新都,命悟达国师造塔修庙,庙名宝光寺。宋代易名大觉寺,明正德年间毁于战火。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庙宇,道光年间改建,将寺内木柱换成石柱,沿称宝光寺。全寺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有一塔、五殿、十六院,是一个由四百多根石柱支撑的庞大古建筑群,号为南方四大丛林之一。寺坐北向南,门前有“福”字照壁,以下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寺后是紫霞山。此外,禅堂、法堂、戒堂、斋堂之内仪轨毕具,充分展现禅宗寺院完整风貌。舍利宝塔高30米,13层,每层四面均有佛像12尊。罗汉堂有三佛、六菩萨、五十祖师、五百阿罗汉鎏金塑像,每身高约2米,造型各异,神态无一雷同。念佛堂有光绪年间石塔,高5.5米,直径2米,由三块青石雕镂而成,塔心中空,呈六方宫殿形,每边均刻滚龙抱柱,顶部刻佛经故事人物,基脚四周有浮雕。寺内现存珍贵文物三百多件,如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千佛碑、明永乐十一年(1413)石刻尊胜幢,以及蜀汉铜鼎、明代合金优昙花、印度贝叶经等。寺内名人字画和楹联匾额甚多,如清代竹禅僧“捧沙献佛图”、宫廷画家朱裳的祝寿图、风子云的老虎画、王浩的《十八应真图》、王宫午的双墨龙、黄才敏的大幅泼墨梅花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